移动首页 | 我读过的 | 世界名著 | 诺奖作品 |
国学名著 | 科幻名著 | 言情名著 | 恐怖名著 |
历史小说 | 武侠名著 | 教育名著 | 传记名著 |
波杜耶夫慢慢地,仿佛是逐字逐句琢磨地把这篇故事整个儿读完了。
这时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间。
叶夫列姆既不想徘徊,也不想说话。好像有什么东西进入了他的体内,在那里把一切都倒了过来。原先有眼睛的地方,现在没有眼睛了。原先是嘴的地方,现在已没有嘴了。
医院反正已从叶夫列姆身上刨下了头一层粗木花。现在就尽管刨好了。
叶夫列姆还是那样,两个枕头垫在背后,曲着两腿,合起来的书放在并拢的膝上,眼睛望着空无一物的白色墙壁。外面,天空中阴云密布。
叶夫列姆对面床上的那个白脸的疗养员打针以后一直在睡。由于他冷得打颤,给他盖得比较厚实。
旁边的床上,艾哈迈占在跟西布加托夫下跳棋。他们的语言很少有共同的地方,所以互相用俄语交谈。西市加托夫坐的姿势要使患病的腰不歪不曲。他还年轻,可是前顶上的头发却越来越稀少。
而叶夫列姆的头发却一根也没有脱落,还是那么蓬松稠密,有如一片无法通过的棕色密林。他身上至今还保存着对付娘儿们的全部精力。然而,一切似乎都没有什么意思了。
叶夫列姆究竟搞过多少这类女人是很难想像的。起初他还记个数,老婆不算在内,后来也就懒得记了。他的第一个妻子阿米娜是叶拉布加的一个挺规姑娘,白白 的脸蛋,脸上的皮肤非常细嫩,只要指甲稍微碰一下,立刻就会出血。她是一个性格倔强的女子,主动带着小小的女儿离开了他。从那时以来叶夫列姆就不愿再使自 己丢脸,总是首先将娘儿们抛弃。他过的是候鸟式的生活,自由自在,一会儿去应招工,一会儿去签订合同,要是拖着一个家,他会感到很不方便。在任何新去的地 方他都能为自己找到主妇。至于那些随便搭上的女人,自愿的也罢,不自愿的也罢,他有时连名字也不问,而只按说好了的价码付钱。现在,在他的记忆里,她们每 个人的面貌、习性和有关的经过,全都混淆在一起了,只有属于特别的情况,他才铭记在脑子里。比方说,他记得那个工程师的妻子叶芙多什卡,战时在阿拉木图车 站月台上,她怎样站在他的车窗下面扭动着屁股求他。当时,他们全班人马前往伊犁去开辟新的矿区,托拉斯的许多人都在为他们送行。其中也有叶芙多什卡的丈 夫,这个窝窝囊囊的人站在不远的地方在说服某人什么。而火车头已经拉响了第一声汽笛。“暗!”叶夫列姆喊着,伸出了两只手。“要是你愿意,那就爬进来,咱 们一起走!”她果然抓住了他的两只手,当着托拉斯的人和丈夫的面爬进了车窗,就这样她跟着去了,和他同居了两个星期。怎样把叶芙多什卡拖进了车厢,这样的 事他记得。
如果说叶夫列姆一生中从娘儿们身上发现了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她们能缠。把一个浪儿们搞上手很容易,可是甩掉就难了。尽管到处都讲“平等”,叶夫列姆 也不反对,但他内心里从来没把女人当作完全的人——除了自己的第一个妻子阿米娜以外。要是别的汉子认真指出他对待娘儿们不好,那他说不定会感到奇怪。
然而,按照这本奇怪的书来说,叶夫列姆简直一无是处。
灯被提前打开了。
那个有洁癖的满腹牢骚的病号醒了,从被窝里探出秃脑袋,匆匆戴上了眼镜,看上去像个教授。他立刻向大家宣布一个喜讯:针打下去他没觉得什么,本以为会有严重反应。说罢他就伸着脑袋到床头柜里取烧鸡。
叶夫列姆注意到,这些虚弱的人只能吃鸡肉。即使给他们羊羔肉,他们也会说:“这肉不消化。”
叶夫列姆还想看看别人,但这需要把整个身躯转过去。而朝前看去,只能见到这个喜欢训人的家伙在啃鸡骨头。
波杜耶夫呻吟了一声,小心翼翼地把身子转向了右边。
“瞧,”他大声宣布。“这儿有一篇小说。叫做《人们靠什么活着形。”说着便冷冷一笑。“这个问题谁能回答?人们靠什么活着?”
正在下跳棋的西布加托夫和艾哈迈占抬起了头。艾哈迈占的健康正在恢复,他心情愉快,信心十足地回答说:
“靠给养。靠伙食和被服。”
参军前他一直住在家乡的小村子里,只会讲乌兹别克语。所有的俄罗斯词儿和概念,有关纪律性和散漫性,都是从部队里学来的。
“还有谁回答?’被杜耶夫声音嘶哑地问道。来自书本的这个难题出乎他的意料,对大家来说也不是那么容易回答。“还有谁回答?人们靠什么活着?”
穆尔萨利莫夫老头不懂俄语,否则,他有可能比这里所有的人都回答得好。但这时正好有一位男护士——医科实习生图尔贡来给他打针,此人回答说:
“靠工资呗,那还用说!”
黝黑的普罗什卡从角落里全神贯注,像看商店橱窗似的注意着,他甚至嘴都张开了半拉,但什么也没有说。
“噶,说呀!”叶夫列姆敦促着。
焦姆卡把自己看的一本书放下,皱着眉头在思考这个问题。叶夫列姆手里的那本书,也是焦姆卡拿到病房里来的,但他没能把它读下去,那本书像一个聋子在与 你交谈,答非所问,谈的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它使人消沉,思想混乱,而所需要的却是行动方面的忠告。因此他没有读《人们靠什么活着?》,不知道叶夫列姆所期 待的答案是什么。他在考虑自己怎么回答。
“唁,说吧,小伙子介叶夫列姆鼓励他。
“在我看来,”焦姆卡慢条斯理地回答,像站在黑板前回答老师提问一样,一边想一边回答,惟恐答错。“首先靠的是空气。其次靠水。再就是靠食物。”
先前,要是有人问叶夫列姆,他也会这样回答。只是还会补充一点——靠烈酒。但这本书谈的完全不是拥方面的问题。
他吧嘈了一下嘴。
“赔,还有准回答?”
普罗什卡决心一试:
“靠熟练的技术。”
这说得也对,叶夫列姆一辈子也是这样想的。
西市加托夫这时却叹了口气,不好意思地说:
“靠故乡。”
“这是指什么?”叶夫列姆感到奇怪。
“就是说,靠自己的家乡……要生活在出生的地方。”
‘啊……这倒不必。我年轻的时候就离开了卡马河,如今,对我来说那里有它没它都无所谓。河就是河,岂不反正一样?”
“在自己的家乡,”西市加托夫固执地低声说,“病也不会缠着你。在家乡什么事情都好办。”
“好啦。还有谁说?”
“是在说什么?说什么?”精神有点振作了的鲁萨诺夫插嘴问。“到底是什么问题?”
叶夫列姆呼味着向左边转过身去。靠窗的病床都空着,只剩下那位疗养员。他两手捏住一条鸡腿的两端正在啃。
他们就这样面对面地坐着,仿佛是魔鬼故意安排的。叶夫列姆眯缝起眼睛。
“是这么个问题,教授:人们靠什么活着?”
帕维尔·尼古拉耶维奇不假思索,甚至连啃鸡腿也几乎没有耽误:
“这是一个毫无疑问的问题。应当记住。人们活着,靠的是思想信仰和社会利益。”
说罢,他把关节处的那块美味的脆骨咬了下来。此后,除了爪子上的厚皮和耷拉着的筋,腿骨上什么也没有了。于是他把鸡骨放在床头柜上的一张纸上。
叶夫列姆没有应声。这位虚弱的人回答得如此干脆使他很不高兴。既然是思想信仰,那就只好闭口不谈了。
于是他打开书,又专心读了起来。他自己也想弄个明白,究竟怎样回答才算正确。
“那是本什么书?都写了些什么?”西布加托夫放下棋子问道。
“好,听听吧……”波杜耶夫念了开头的几行。“‘一个鞋匠带着老婆孩子住在一个农民家里。他既没有自己的房子,也没有地……”
但朗诵起来是很费力的,且时间又长,所以他就靠在枕头上,开始用自己的话向西布加托夫复述,自己努力在头脑里把故事重温一遍:
“总之,鞋匠开始借酒浇愁了。有一次他有点儿醉意,把路上遇到的快要冻僵的米哈伊尔带了回去。老婆骂他,说自己的日子都不知怎么过,还带个白吃饭的回 家。可是米哈伊尔干起活来腰也不直一下,他学会了统鞋,手艺比鞋匠还高明。有一次,那是在冬天,一位老爷坐车到他们那儿,带来一张贵重皮革,要加工订做一 双长筒靴子,穿在脚上不走样,不脱线。可鞋匠如果把皮革剪坏了,那就得赔偿。而米哈伊尔好像莫名其妙地微笑了起来:在老爷背后的角落里他似乎看到了什么。 老爷刚走,米哈伊尔就裁这张皮革,结果剪坏了:统和面连成一体的直拨式长筒靴是做不成了,而只好做成一双平底鞋。鞋匠急得捂住了脑袋,说‘你是怎么搞的, 这不等于害了我?’可米哈伊尔说:‘此人为自己做好了一年的打算,哪知还活不到晚上。’果然,这位老爷在半路上就呜呼了。太太打发一个小男孩来告诉鞋匠, 说靴子不用做了,而要赶快做一双平底鞋。是给死人穿的。”
“真见鬼,纯粹是胡说八道!”鲁萨诺夫猛然反驳,气愤得咬牙切齿。“难道谈别的话题不行吗?l,000米以外也能听出来,那不是我们的道德观念。那里面究竟是怎么说的——人们靠什么活着?”
叶夫列姆中断了叙述,一双肿胀的眼睛转向了这个秃了顶的人。他本来就很不高兴,因为这秃脑袋差点儿猜到了点子上。书里写着,人们不是靠关心自己,而是靠对别人的爱活着。这个虚弱的人说的则是:靠社会利益。
两者似乎是一致的。
“靠什么活着?”这话甚至不便于公开议论。似乎不太光彩。“人们说,凭借爱的力量……”
“靠的…提爱!?……不,不,这不是我们的道德观念!”金丝边眼镜显得十分得意。“喂,这玩意儿都是谁写的?”
“什么?”波杜耶夫发出牛叫似的声音。他的话被歪曲了,离开了本题。
“暗,这些玩意儿都是谁写的?作者是谁?……你看看第一页上边那儿。”
问姓名干什么呢?它跟问题的实质,跟他们的病有什么相干?叶夫列姆看书没有看上边这姓名的习惯,即使看了,也随看随忘。
现在他还是翻到第一页,并且大声念道:
“托尔……斯泰”
“坏……不可能!”鲁萨诺夫立刻表示反对。“请注意:托尔斯泰只写乐观主义的和爱国主义的东西,否则他的作品是不会出版的。《粮食》《彼得大帝》。他是三次斯大林奖金获得者,你们当会知道?”
“这并不是那个托尔斯泰!”焦姆卡从角落里插话说。“我们这说的是列夫·托尔斯泰。”
“怎么,不是那个?”鲁萨诺夫拖长了声调说,一是舒了口气,另是表示轻蔑。“啊,原来是另一个……是俄国革命的那面‘镜子’和‘糯米丸子’吗?……你们那个托尔斯泰太软弱了!他在很多问题上,在很多很多问题上认识不清。而应当抗恶,小伙子,应当同恶进行斗争!”
“我也是这么想。”焦姆卡声音低沉地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