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首页 我读过的 世界名著 诺奖作品
国学名著 科幻名著 言情名著 恐怖名著
历史小说 武侠名著 教育名著 传记名著

位置:我读过的 > 《袁世凯传》目录

从中原世族到朝鲜监国(1)


袁世凯在近代中国元首中算是短命的,他只活了五十七岁。生于清咸丰九年(一八五九),卒于民国五年(一九一六)。比康有为小一岁;比孙中山大七岁。

袁的寿命虽短,而影响甚大,并且一生事业,阶段分明。他在二十二岁以前,和洪秀全、胡传(胡适的父亲)、康有为青少年时期一样,科场失意;屡考不中,可说是个落泊少年。可是在二十二岁投军之后,正值朝鲜多事。翌年他跟随吴长庆的”庆军“,东渡援韩,迅即脱颖而出。年未三十,他已变成清廷派驻朝鲜的最高负责官吏。甲午战争爆发,袁氏潜返天津,幸免于倭人之追杀。甲午战后,袁因有”知兵“之誉,被李鸿章荐往小站练兵,竟练出一支当时中国最现代化的”新建陆军“。他这支七千人的小小武装,在戊戌政变(一八九八)帝后之争中,被帝党的维新派看中,想加以利用以翦除后党,被袁暗拒。因此”变法“失败,光绪被囚,六君子被杀,袁亦以背弃维新派,而背了破坏变法的恶名。

庚子(一九○○)拳乱突起。袁于前一年底奉诏率其小站新军去济南,继满人毓贤为山东巡抚。毓贤为组训拳民来”扶清灭洋“的始作俑者。不容于洋人;改调山西。袁继任后乃一反毓贤之所为,对拳民大肆镇压。义和团运动乃自山东移入直隶(今河北省),竟为西太后及青年皇族亲贵所接纳,终于惹出了”八国联军“之大祸。在这场国难之中,袁世凯也是毁多于誉的关键人物。被现代史学家所诟病,至今未能平反。

八国联军之后,李鸿章积劳病死,力荐袁世凯继任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事实上便是当时大清帝国的宰相。此时袁氏四十二岁,正值壮年。而大乱之后,百废待举。西太后以老病残年之身,吃一堑长一智,亦自觉朝政有改制变法之必要。袁氏在太后信任之下,更成为清末新政的重心所在。——无奈世凯在戊戌时为帝党新派嫉恨太深,时遭掣肘。一九○八年十一月光绪帝与西后于一周之内先后死亡。溥仪即位,光绪胞弟摄政王载沣监国,对袁世凯乃立图报复,欲置之死地。世凯虽幸免于难,然旋即奉旨开缺回籍,做了”离休高干“。可是朝中也就继起无人了。

这时袁氏五十岁,精力犹旺,而久掌军政大权,羽翼已丰。虽被迫退休回籍,然国中一有变乱,彼势必卷土重来,时人皆可预测也。果然袁氏”退休“未及三年,武昌城内一声炮响,辛亥革命爆发起来,颟顸的满族亲贵应付不了;这位”洹上钓叟“,收起了钓竿,重握枪杆,就再掌政权了。——这便是”辛亥革命“前,那位后来做了”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的袁世凯学历和经历的大略。

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人物,他一身成败的因素是很复杂的。我们看”辛亥前的袁世凯“,他以一位”考场失意“的青少年,竟于短短的二十年中窜升至大清帝国的宰相,不能说不是一帆风顺。其所以然者,众多历史家和传记作家虽各说各话,但是大体上他们也有若干共同语言,那就是袁老四基本上不是个好东西。人之初、性本恶。国共两党的党史家也就把老袁形容成比曹操还要坏的坏人。笔者由于家庭背景的关系(详下节),接触袁氏各种史料,包括”街谈巷议“,至今也有六七十年之久了。早年由于不同史料的影响,对袁的看法亦时有起伏。——大致在十岁之前吧,我就听到一则显然是外人编造的袁某看戏的故事。信以为真,而恨死了”袁世凯“。

这故事是:某次袁看京戏”捉放曹“。当曹操说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一句话时,袁世凯摇摇头说,曹操太无用了。他那时如果把救他一命的恩人陈宫,也一起杀了,这句恶言那会流传千古呢?我记得说这故事的老鸦片鬼,更开玩笑的说,袁世凯也太无用了。既有此意,看戏时又何必说出呢?他不说出,又有谁知道他”比曹操还坏呢“?——这故事一出,一屋老头子笑声震天。我那时是坐在屋角里的小娃儿,居然也听懂这故事,也跟着大笑,其情至今不忘。——后来我长大了,才渐渐了解到,这则动人的故事,应该是说相声的人编造的,但是我对袁世凯的其它真实的”恶行“,如幼年是纨袴子,不读书;中年是封建官僚,出卖”变法“,”镇压农民起义“;老年更一坏到底,”背叛民国,妄图帝制“等等,也认为都是恶迹昭彰,”罪无可逭“的。

我这项信念,抗战时期在沙坪坝上读历史,才第一次发生了动摇。郭廷以老师在班上说,袁世凯在朝鲜十二年是爱国志士之行。”袁世凯居然也做过『爱国志士』?“这对我是个小小的启蒙。后来私淑于胡适老师之门墙,老师一再告我要”不疑处有疑“。”不疑处有疑“,那就是一项智慧经验上的震撼了。及老,阅人更多,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亦渐有轨迹可循。论史论政,固不敢自诩是十分客观。然无欲则刚,心平气和,则时以自勉也。今日为袁氏史传再发掘,只敢说以心平气和之言,以就教于心平气和的读者罢了。——请先从袁世凯的家世与幼年说起。然限于篇幅,只论其可评可议者,不及其它细节也。读者贤明,不论知我罪我,均盼随时赐教也。

聊聊咱传统中国的家族制

在传统中国里,家族背景,对一个官僚的政治行为是有其决定性影响的。但是家族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亦拟从宏观史学的角度,不揣浅薄,略加诠释。

旅美民族学家许朗光教授,曾以三个C字打头的英文名辞:Clan(家族)、Club(社交俱乐部)和Caste(印度阶级制),来概括中国、美国和印度三种迥然不同的社会结构。笔者久居联合国所在地之纽约,亦尝与役印度,再返观祖国。涉猎许子之书,真是心有戚戚焉。

我祖国者,实世界各族中别具一格之”文化整体“(culturalentity)也。论其传统政治社会的组织形式,则是国家强于社会;职业官僚,层层节制之农业大帝国也。论其社会阶层则以士农工商为序;而贯穿其间者,则为其基本结构之家族也。

传统中国里的家族组织之严密,其所负担的社会职责之重大,实远非美国之社交俱乐部(包括教会),所可比拟。而中国士农工商之社会阶级则可相互转移(transferable),不若印度阶级之壁垒森严,绝不容相互踰越也。

传统中国既然是”国家“(State)独大,则加入国家的管理阶层,换言之,也就是”入朝为官“,便成为全国人民所共同向往的最尊贵的职业了。一朝为官,则名利、权势、荣耀、智慧、黄金、美女……,凡人类七情六欲上之所追求者,一时俱来。官越大、权愈重,则报酬愈多。——因此小人之为官也,则毋需杀人越货、绑花票、抢银行。贼之所需,官皆有之。俗语所谓”贼来如梳,官来如剃也“。君子之为官也,则圣贤之志,救世济民;菩萨心肠,成佛作祖,皆可于官府之中求之。毋需摩顶放踵,吃素打坐也。

可是为官之道,唯士为能。农工商不与焉。俗语说”行行出状元“,那是”旧中原“里的土阿Q,自宽之言也。——行行皆可噉饭,原是事实。”出状元“则只此一行,外行就没有了。——凡此皆足使来自异文化的观察家,为之瞠目结舌,认为古怪的支那,为”一条出路之社会“(a single-career society)。英雄亿万,出路只有一条,则此路之大塞车,就可以想象了。

因此仕途虽窄,依法除少数倡优贱民,和近代所谓”禁治产人“之外,人人可得而行之。这就是唐太宗(生于公元五九九,在位六二六─六四九)以后,千年未废的”科举“了。但是考科举却与买”乐透奖券“无异也。购者千万,得者万一。吾人读史千年,书本上所接触的什么三公九卿、州牧刺史、封疆大吏、中兴名臣……所谓”科甲正途出身“者,也都是”乐透得主“也。祇是故事读多了,就见怪不怪而已。至于”乐透失主“的凄惨情况,就很少人注意了。

记得多年前读中文版”读者文摘“。有文曰”老兄,你是个奇迹“。何奇也:原来人类在母体中结胎时,卵子只有一个,而向其蜂拥而来,争取交配的,则精子十万也。胡适有诗曰:”虽一人得奖,要个个争先“。十万取一,才变出老兄;则老兄岂非奇迹哉?——因此上述的科甲正途出身的达官贵人、名公巨卿,也都是”老兄式“的,科举制度下之”奇迹“也。

再者,在咱古老中国里,没啥”人权“也。因此我们那些学富五车的”国学大师“,和读烂”资治通鉴“、”红楼梦“和”金瓶梅“的伟大舵手、伟大领袖毛主席,也不知啥叫人权(详上篇)。何也?因为”人权“的基础是西方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而个人主义又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可是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却是我们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所最瞧不起的德性。——传统中国的社会基层单位,不是个人,而是上引许教授所说的家族也。

中国的家族原像一窝蜜蜂,上有蜂王(毛主席、蒋总统、邓上皇),下有蜂群(工蜂、雄蜂)。大家吃大锅饭,分工合作,共存共荣。一个传统家族往往是个孔孟主义之下,”五世同堂“的迷你共产主义的大同世界。”共产“搞久了,各房兄弟吵架,要”分家“、要”析产“。分出的各”小房“,还是个吃大锅饭的”迷你共产主义“!

这个古怪现象,不特熟读”红楼梦“、”金瓶梅“、”金粉世家“的小说读者,知其细节。甚至是许多老到像笔者这样的”中国人“,都是亲身经历过的。——我想这一现象,今日的”台湾人“家族中可能也还有。十多年前笔者在桃园县访问过的一户张家,便是如此。大陆上肯定也还有。至少第一家庭,首户邓家,据说便是如此。吃邓小平先生家大锅饭的,佣工之外,老少主人便有十余人之多。至于他们是否分过家、析过产,那就要去追问我的同行历史家毛毛了。——不论毛毛如何说,今日北京邓府,便是近代中国”家族转型史“中活生生的过渡现象。老祖父怜儿惜孙,还贪恋那”五世同堂“之”福“。(老蒋公亦如此也。所以他把嫡孙一个个的宠坏;庶孙见不了爷爷,就反而变成佳子弟了。)——我保证,邓老祖父一死,除家庭派对之外,他们邓家便再也不会有十余人同吃大锅饭的事了。历史三峡之水,不能倒流也。但是这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东方传统人伦,是不会泯灭的。它将是”后西方时代“,中国造产品,出口转内销的主要项目之一也。

旧中原的官宦之家

在试撰上节的两千字衍文之前,在下曾咬笔甚久,原思整节删去而终未果行者,盖中国传统家族制,今已迅速转型。它对老辈”中国人“、”外省人“或”荣民老兵“,固属老生常谈。而它对四五十岁以下的”台湾人“、”本省人“、”眷村子女“和”海外华裔“,甚至文革以后的大陆同胞,就是和”辫子“、”小脚“一样的骨董了。——不把这些骨董搞清楚,那我们对”袁世凯“这件古玩,也就不大容易说得明白了。

袁世凯便是出生于河南省东南部项城县,一宗累世以农为业,聚族而居的大家族。在这种家族里,扶植聪颖子弟,读书上进,参加科举,几乎是合族的事业。偶有佳子弟,”连科及第“、”为官为府“(凤阳花鼓的鼓词),他不但可以荣宗耀祖;合族上下,都可鸡犬升天。——祇是这一”乐透大奖“不易取得。屡试不第,才是士子之常情;榜上有名,那才是意外。

笔者出生的那个合肥唐家,今日有高速公路可通,与项城之间半日车程耳。所以在满清时代,皖北和豫东经济和文化的客观条件,几乎是完全一样的。只是可怜的我们唐氏老农,历大清二百六十八年之中,只考中了一个秀才。——俗语说”穷秀才、富举人“,考个秀才,管屁用?其惨可知也。不服气而去造反,在中国历史上,也只有张献忠、洪秀全等寥寥数人而已。其它千百万”屡试不第“者,包括我的老祖宗和曾国藩的爸爸曾麟书(他老人家也前后考了二十五年未考取),就”认命“了。

项城袁家,显然原来也是屡考不第的,以致数百年没没无闻。——想不到在满清末叶的道光年间(一八二一─一八五○),他们袁府忽然一声春雷,大”发“起来。父子进士,兄弟举人,一时俱来。不数年间,项城袁氏一下便从畎亩小民,变成官宦世家了。

今且把侯宜杰教授为他们早期袁家所制的世系表复印如下。再以诸家之说分析之。

在本表中,我们可看到袁耀东(可能是个屡试不第的老童生,三家村老垫师,所谓”世业儒“者也。见”容庵弟子记“),他有子四人:树三(一八○一─?)、甲三(一八○六─一八六三)、凤三、重三。长三子均为或考或捐(出钱买)的秀才。但是老二甲三却”连科及第“。中举之后,又于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鸦片战争前四年)在北京考中进士。——举人和进士是不能花钱”捐“的。

甲三与曾国藩(一八一一─一八七二;一八三八年进士)同时;稍长于李鸿章(一八二三─一九○一;一八四七年进士)。在他学成则仕期间,正值清末内忧外患最烈之时;亦是汉族文臣开始带兵习武时期。因此甲三和曾、李一样,在剿灭太平军和捻军的战役中,都是立有军功的文职大臣。甲三不幸只活了五十七岁。官运方隆时,就一命呜呼了。

甲三的长子保恒(一八二六─一八七八)也是道光三十年(一八五○)的进士。比他父亲的进士晚十五年;比李鸿章的进士晚三年。他和李同时;一直也是李鸿章的得力助手。文事武功也都烜赫一时。可惜袁保恒也只活了五十二岁就死了。因为他曾作过翰林院编修,所以卒谥”文诚“。在满清颁赠谥法的惯例中,只有生前曾入翰苑,死后才能谥”文“字,如曾文正、李文忠、张文襄……等等。保恒谥”文诚“,其父只谥”端敏“,是子胜于父也。

他们的父子进士之外,树三的幼子保庆(一八二九─一八七三;此处房兆楹在”清代名人传略“(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1644─1912.Edited by Ar-thur W. Hummel. 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43─44.2vol.Reprinted by SMN Publishing Inc.Taipei,1991.)误为一八九三,今顺便校正之),和甲三的次子保龄(一八四一─一八八九)也同为举人。这使我想到我唐家那些老祖宗,考了两百年,只考出过秀才来;二者之间,真是不可以道里计了。不过据说我的老祖宗们在清初也有借口,说他们是难民,”义不食周粟“。大明遗民,不屑要满虏的”功名“。——没个考科名的传统,等到子孙要想图个把功名,就考不到了。

可是在这点”酸葡萄“之外,我还是要提醒读者,帝制时代考科举,原是十考九不取的啊。——屡考不取,才是正常现象;考取了才是反常和意外。不是书读得好,就一定可以高中的。当时人称做:”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读书只是参加科举五要件的末项。

他们袁家的”三“字辈,和”保“字辈,在道光年间,忽然来个”父子进士,弟兄举人“,大红大紫了一阵了。到”世“字辈、”克“字辈,便再度滑坡,又屡试不第了。

再者,袁府最得意的两辈祖宗甲三和保恒兄弟行,寿命都很短:甲三算是最高寿,只活了五十七岁。其后则保恒五十二;保龄四十八;保庆则只活了四十四岁。可说都是死在壮年。据说袁府其它”保“字辈兄弟,也都寿命不长。

袁家这个短寿的传统,对后来做了总统的袁世凯,也是他生命中很大的压力——他在五十五六岁的时候(与国民党和日本斗争最激烈之时),他就怕他自己也余日无多了。

他既有这桩迷信的恐惧,”大太子“袁克定,以迷信治迷信就乘虚而入了。克定认为只有做皇帝,作”真命天子“,才能突破他们袁氏家族传统里的生死大关——项城显然是听信了太子之言;堕入”欺父误国“的太子术中,才决心称帝的。——这也是民国史上”迷信影响政治“的实例之一吧。

朋友,你以为民国领袖中,只有一个搞封建帝王之术的袁世凯,才迷信吗?非也。那位基督大总统蒋中正、无神大导师毛泽东,其迷信的程度皆不在袁皇帝之下;非关本题,就不用多说了。

以上便是出了个总统兼皇帝之袁世凯的旧中原地区,农业社会之结构与运作的大略情况。至于李登辉总统最近所号召的”新中原“的远景若何,笔者就无从逆料了。还是静观其变再说吧。

以下再谈谈袁世凯其人。

袁世凯和他的兄弟行

袁世凯是袁甲三长兄树三的孙子;是树三长子袁保中的第四子(见上表),他出生时正值袁家在内战中,打了个小胜仗,故取名世凯。保中也是个秀才,生子六人。世凯行四,俗呼”袁老四“。这六兄弟中只世敦一人为保中元配所生。余均侧室(姨太太)之子,在传统的宗法社会里叫做”庶出“。——世凯晚年欲葬生母刘氏(已扶正),于项城祖茔”正穴“,为世敦所峻拒。一般史家包括房兆楹夫妇和陈志让、侯宜杰,都认为是宗法礼教中的”嫡庶之争“,实非也。他兄弟之失和,盖起于拳乱时期。庚子前世敦原在山东任”营官“,补用知府,前途看好。迨世凯出任山东巡抚时,背景坚实。政敌衔恨,然无奈他何,乃杀鸡儆猴,拿乃兄开刀,说世敦纵勇扰民,予以革职,并驱逐回籍。世敦大好宦途,顿遭摧折。此事分明是世敦代弟受过,而世凯不但未加维护,或不无弃兄自保之嫌。以致世敦含恨在心。迨世凯返籍葬母,乃借口庶母不应入正穴,而予以难堪,以泄私愤。气得世凯亦永不再回项城故里,而寄居彰德(今安阳市)──此是后话。因诸家颇有异辞,故于此顺补一笔耳。

世凯生父袁保中可能只是个”捐班秀才“,却生子六人;而他的胞弟”举人大老爷“袁保庆,则年近不惑(四十),膝下犹虚。经过家庭会议,乃把七岁的世凯过继给胞叔保庆为子。(见上引房文及哥大所编”民国名人传“,卷四,页七九(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Republication China Edited by Howard L. Boorman & Richard G. How-ard,in4vols.New York &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1.vol.4,p.79.))自此他就跟随养父及养母牛氏生活。保庆宦途不恶,最后官至江苏”盐法道“任职南京。道员是当时府县之上的高级地方官。随父在任的小世凯,当然也是个尊贵的小”衙内“。不幸的是袁道台未几即死于任所,年方十四的世凯就只好奉母回籍了。翌年世凯的生父袁保中,又病死项城故宅。越年两丧,世凯母子就是不折不扣的寡妇孤儿了。——袁氏两代显宦,虽然不愁衣食,但他们毕竟是孀妇孤雏。反袁的作家,总欢喜说世凯幼年在南京花天酒地。其实十三四岁的孩子,又能花天酒地到那儿去呢?

十五岁以后的袁世凯,便被他堂叔袁保恒翰林接去北京,继续其科举教育的”帖括之学“(习作八股文)。在亲丧”服阙“(三年)之后,他在堂叔严厉的管教之下,显然是以”监生“(捐来的秀才)身分回开封参加”乡试“而落第。三年后再考,还是落第。——保恒自已是科甲出身,乃鼓励乃侄再接再厉,然世凯自知久困科场之非计,在此期间,他已与于氏夫人结婚,就永别科门,另寻出路了。

后世之论袁者,每说他是纨袴子,不用功,故两试不第。在下却不以为然也。盖当年科举考试,谁能期其必中?试看长袁一岁的康有为——岭南名士,一代大儒,文胆梁启超的业师,不能说读书不用功吧。然康某考举人,五试不售,困于考场者十八年。可算是十分惨烈也。以故世凯终于投笔从戎,未始不是个明智的抉择。

小钦差、大监国、抗日反帝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