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首页 我读过的 世界名著 诺奖作品
国学名著 科幻名著 言情名著 恐怖名著
历史小说 武侠名著 教育名著 传记名著

位置:我读过的 > 《唐诗大全》目录

耿湋的诗


  生平简介

  耿湋,一作耿纬,河东人。宝应二年进士。曾为左拾遗。大理司直。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有《耿湋集》。

  宋中

  耿湋

  日暮黄云合,

  年深白骨稀。

  旧村乔木在,

  秋草远人归。

  废井莓苔厚,

  荒田路径微。

  唯余近山色,

  相对似依依。

  耿湋诗鉴赏

  公元八世纪中叶,宋中的治所雎阳曾发生过一场感天地、泣鬼神的战斗—— 睢阳保卫战,唐朝中兴名臣张巡、许远,在此地与安史叛军进行了殊死的搏斗,立下了不世之功。由于兵燹,乱后的宋中特别荒凉,耿湋此诗正描写了这荒凉景象。

  “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首句点出时间,渲染日暮时分,黄云四合的惨淡景象,为全诗奠定悲剧的基调。次句将视线转向战争遗留下的痕迹,说年深日久而白骨稀少,可见当年白骨累累。从时间上看,上句写“日暮”,为当天情事,下句写“年深”,将时间拉得很长;从空间上看,上句写“黄云合”,是仰观,下句见“白骨稀”,为俯视,时空错综极尽其妙。

  “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颌联自述于秋天回到宋中,诗中用“旧村”、“远人归”等词语,可知耿湋曾在这里居住过。此联着重写“旧村”的“乔木”和“秋草”仍在,命意与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相同,司马光评老杜这两句诗云:“‘国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城春草木深’,明无人迹矣。”(《杜诗详注》引)这也可移过来评“ 旧村”一联。旧村仅余乔木、秋草,表明既无人烟、又无屋舍,一片废墟而已,以疏淡之笔写荒废之景,尤为动人。

  “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颔联是大笔略写,此联则进一步用工笔描绘村内、村边荒凉景象。水井已经废弃,井边和井中结了厚厚一层绿苔,说明早已无人使用;田园既已荒芜,田间小路又因长满杂草和年久失修,变得模糊不清,可见久已无人耕作。这一联用“废井”、“荒田”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意象,极写旧村的荒废、凄清。如果说颔联是淡笔虚写,此联就是浓墨、实写。这两联加上首联对大环境的总括性描写,一幅“山村劫后图”已经勾画完毕。

  末两句,诗人转入感慨:“唯余近山色,相对似依依。”眼前已是满目疮痍,只剩下附近的山峦,与我相对无言,似有无限深情。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对青山不改,人事全非的无可奈何的万般愁怀。

  韦亲历安史之乱,又曾在宋中寄居。而对睢

  阳一带乱后的荒寒,其感触自然不比寻常。清人说“耿湋诗善传荒寂之景”,此诗即为明证。

  春日即事(其二)

  耿湋

  数亩东皋宅,

  青春独屏居。

  家贫僮仆慢,

  官罢友朋疏。

  强饮沽来酒,

  羞看读破书。

  闲花更满地,

  惆怅复何如?

  耿湋诗鉴赏

  耿湋宝应二年(763)举进士,不久任周至(今陕西周至)尉,四年任满后,罢居在家,这是大历二年(767)前后的事。《春日即事》这首诗,大约就写于此时。

  一、二两句开门见山,写他此时过着隐士般的田园生活。屏居指不与人们交往。“数亩”句说他居住在郊外,种着几亩薄田,日子过得很清贫。唐初著名的隐士王绩自号“东皋子”,这里有自比之意。不同的是,古代的隐士如陶潜、王绩等人都是乐于隐居的,心境恬淡和平,耿湋却满腹牢骚。“青春独屏居”这句话显然透露出了他心里的烦闷:这样的年华,这样的时节,正是应该有所作为的时候,应该饱尝生活乐趣的时候,而自己却不得不独自被排斥在这种生活之外,这该是多么不平!这句诗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下面两联,即从不同方面来叙说屏居生活的状况。

  “家贫僮仆慢,官罢友朋疏”,这是从人的关系方面说的。慢,怠慢,不恭敬之意。由于失去了官俸,仅靠几亩薄田生活,家境困窘,连僮仆都怠慢自己,不那么听使唤了。因为没有了权势,连朋友都渐渐疏远自己,不那么来往了。前人评这两句诗说:

  “浅言偏深世情。”(《唐音癸签》卷七)也许正因为它以通俗的语言说穿了世故人情,当时就已经传诵人口了。

  “强饮沽来酒,羞看读破书”,这是从贫居生活方面说的。有钱人自有山珍海味,呼朋引友,盛设佳宴,甚至以丝竹歌舞助兴,饮酒自然是一大乐事。但他的酒是沽来的,借以浇愁的,所谓借酒浇愁愁上愁,勉强饮之,又何乐之有?饮酒以外,读书是当时仕人的另一大乐事,隐士更不例外。陶渊明说:“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这是何等陶醉!耿湋则不同。他是“羞看读破书”。由于家贫,诗人藏书甚少,仅有的书也已翻来覆去读破,所以羞于再看。

  “闲花更满地,惆怅复何如?”处处不如意,事事不称心,偏偏又看到落花满地,平添一段伤春的惆怅,韶光易逝,时不我待,这样的惆怅,又怎不叫人伤怀呢?这种心境大概也代表了一部分隐居者的心态吧。

  前人的隐居田园诗往往着重表现这种生活闲逸恬静的一面,耿湋的这首诗可谓大异其趣。

  路傍老人

  耿湋

  老人独坐倚官树,

  欲语潸然泪便垂。

  陌上归心无产业,

  城边战骨有亲知。

  余生尚在艰难日,

  长路多逢轻薄儿。

  绿水青山虽似旧,

  如今贫后复何为。

  耿湋诗鉴赏

  “大历十才子”以作酬唱诗而得名,其山水诗也颇多佳作。但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下层老百姓为主角的诗篇为数不多,比较著名的就是耿湋的这首《路傍老人》。

  “老人独坐倚官树,欲语潸然泪便垂。”这两句是写诗人见到老人的苦况及向老人发问,下六句都是老人自述之语。官树,即官道旁的树,因大路是公家所建,故称为官道。这里写老人孤独地倚着官树而坐,诗人向前发问,老人未言先垂泪,总写出老人的悲苦,并让人急于了解他垂泪的缘由。

  “陌上归心无产业,城边战骨有亲知。”这两句“乃一篇之警策”。“陌上”,即老人面前的大路,“归心”即思归之心,接着句中又陡然来一转折“无产业”,虽然思归,可是故乡的产业已经荡然无存,回去又靠什么生活呢?假如有亲朋可以托付,或许仍然可以归乡,可是老人的“亲知”—— 亲戚和朋友,又都化为城边的战骨。此句“有”,其实无,反言得妙。

  这样,既无产业,又无亲故,回乡梦必然成为泡影,读到这里,读者也不禁为老人伤心泪下,和老人一起痛恨,诅咒这可恶的战争。

  “余生尚在艰难日,长路多逢轻薄儿。”老人无家可归,无亲友可依,真正是走投无路,因而十分悲痛,“余生”含有又重意义,一是指虎口余生,没有象“亲知”那样化为城边的战骨,二是说年纪老迈,剩下的生命已为日不多了,“艰难日”是说时局还没有太平,可见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时。

  下句写老人在流浪途中又经常受到轻薄儿的欺凌、侮辱,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可怜的老人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最后只能喊出发自肺腑的哭声:

  “绿水青山虽似旧,如今贫后复何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老人却历尽劫难,备尝辛酸,如今一贫如洗,真不知怎么办才好!这两句借与大自然的对比,喊出了老人心中郁积已久的声音,这无疑是对那个动乱的社会的控诉,但这种控诉又能改变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描写老人的不幸遭遇,深刻地反映了肃宗、代宗时期动乱的现实,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在诗风较为浮靡、题材较为狭窄的大历十才子诗中,弥足珍贵。就内容而言,诗人选择老人作为描写对象,表现时代动乱,是很富于代表性的,因为老人问题是全社会都很关注的问题,孤独无助的老人更是乱世中最凄惨的人;而中国历来有敬老的美德,写老人的不幸最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另外“十才子”在诗中写老人的不幸,也常常悲叹自己的衰老,这正反映出他们身处乱世而又无力振作的迷惘心理。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