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首页 我读过的 世界名著 诺奖作品
国学名著 科幻名著 言情名著 恐怖名著
历史小说 武侠名著 教育名著 传记名著

位置:我读过的 > 《唐诗大全》目录

王建的诗(3)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在谁家?

王建诗鉴赏

这是中秋夜望月有感之作。杜郎中,名不详。

首句写中庭望月。整个庭院中,月光皎洁,一片银白。月明星稀之夜,乌鸦往往因为明亮的光照而惊飞不定,这里写到庭树上乌鸦已经栖息,可见时间已至深夜。这句写望月,视线由下而上,由中庭而庭树。下句即集中笔墨写月露中的庭树。

“冷露无声湿桂花。”夜深露浓,凉冷的清露润湿了庭中桂树的花瓣,枝头花间,闪烁着晶莹的露珠,散发出缕缕桂花的幽香。冷露湿桂,正点秋景,也暗透夜 之深与望月时间之久。露水于夜深时分悄然暗凝,故说“冷露无声”。此句不仅细腻地传出夜露浥花的神韵,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静谧和望月者沉思遐想的情态, 由此自然暗渡到下两句。如果循着“ 望月”的题目细释此句,似乎还可对句中的“桂花”作别一种理解。传说月中有桂树,月宫亦称桂宫,因此“桂花(华)”也可用作月亮光华的代称。

那么,“冷露无声湿桂花”也不妨理解为:凉露暗凝,布满枝头花间、庭中草上,连月亮的光华也似乎被露水沾湿了。这就生动地描绘出中秋深夜月露交映时月 色的清润,使人仿佛感到这皎洁的流光也带着湿意和凉意。李贺《李凭箜篌引》:“露脚斜飞湿寒兔”,李商隐《燕台诗·秋》:“月浪衡天天宇湿”,与这句中的 “湿”字似可参证。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秋思(“思”字在这里读去声),即秋天的怀想思念,指对远人的怀念。谁家,即谁。三四两句是由“望月”而触发的联想, 意思是说:今夜中秋佳节,人人都在望这团圆的明月,但不知触景生情,怀着深切秋思的人究竟是谁。诗人由自己望月,想到今夕人人都在望月;又由人人望月,想 到各人处境不同,心情亦别:

有人合家欢聚,共赏明月而庆团圆;有人夫妻分离,千里相共而寄相思,因此说“不知秋思在谁家”。同对佳节良夜,而境遇心情各异,这本是生活中习见的现 象。处于欢乐境遇中的人们往往不易体会到处于另一境遇中人们的心情,以致乐者自乐,愁者自愁。诗人借助艺术的联想,将这一普遍存在而又常为人所忽略的现 象,富于诗意地表现出来,遂使人顿感耳目一新,思想感情上获得一种启示和熏染。

诗人自己,作为“望月”者之一,究竟是否怀有“秋思”呢?诗里没有明说。从全诗的情调口吻来体味,诗人好象是既身属望月者的行列,又跳出一般望月者之外,以第三者口吻抒写感触。这种表达方式,更增添了含蕴不尽,摇曳生姿的风情,惹人浮想联翩,聆类无穷。

宋代有一首著名的民歌:“ 月儿弯弯照九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和这首诗的后幅内容相近。但民歌表情明朗直率,反复尽意,王诗则细腻委婉,含而不露,两相比照,可以看出民歌与文人诗不同的艺术风貌。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

王建诗鉴赏

以山水田园诗著称的王维笔下的田园,充满诗情画意。如果挑剔一点看,“这些诗虽也客观反映了田园景色美,但无论如何,这与真实的农村生活是有很大距离的。”能够把劳动生活气息与诗情画意结合的,当推王建《雨过山村》这首诗,它没有前述那种遗憾。

“ 雨里鸡鸣一两家”。诗一开头就透出山村风味。这首先是从鸡声来的。“鸡鸣桑树颠”是村居特征之一,在雨天,晦明交替似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倘如是 平原大川,村落不会很小,一鸡打鸣往往会引起群鸡合唱(“群鸡正乱叫”)。然而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分散,即使有村,人户也不多。“鸡鸣一两家”, 恰好是山村的特点,传出山村的感觉。

“竹溪村路板桥斜”。如果说首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通过“曲径通幽”的描写,显出山村之深来;并让读者随着诗句的引导,体验一下款步山行的 味道。雨看来不大(后文有“浴蚕”之事),沿着那斗折蛇行的小路,不觉来到一座小桥。这桥,不是那种气势如虹的江桥,甚至也不是精心构筑的石梁,而是山里 人随意用拖来的木板搭成的“板桥”。

山民尚简,山溪不大,原不必铺张。从美的角度看,这“竹溪村路”中也只有横斜这样的板桥,才叫自然天成呢。

“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有了。要是满足于自然美的表现,那么,这已经不错了,但未必出格。于是诗人转而写到农事活动:“ 妇姑相唤浴蚕去”。

“浴蚕”,指古代时用盐水选蚕种。《周礼》“禁原蚕”注引《蚕书》:“蚕为龙精,月值大火(二月)则浴其种”。由此可知,此时已是春深时分。“妇姑相唤”用语亲切,情境亲密,作为一个劳动单位(家庭)的成员,她们配合得多好,不甘落他家之后哩。

“相唤浴蚕”之际,亦必有“相唤牛耕”之事,诗中举其一端,不难概见其余。如画的美景中添上“妇姑”这样一对人物,似乎比扶犁的“兄弟”更具诗意。

“农家少闲月”,冒雨浴蚕,似将繁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相当够味了。然而,诗人还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出了最后一句:“闲着中庭栀子花”。

实际上就是说没有一个人“闲着”,但诗人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以“闲”写忙,兴味缭绕。一位西方诗论家说,徒手从金字塔上挖下一块石 头,并不比在优秀诗人作品中换掉某个字更困难。这里的“闲”字正是如此。它不仅是句中而且是全篇之“眼”,一经安放便不可移易。同时这里牵入“栀子花”, 也丰富了诗意。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鲜美。

此外须知,此花又名“同心花”,一向是爱情象征,少女(少妇)最喜采撷。此诗写栀子花,只说无人理睬,似无关“同心”一意。这恰恰从另一方面表明了春深农忙(哪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呢)。这含蓄不发的一结,真是摇曳生姿,妙机横溢。

诗人处处扣住山村特色,尤其是劳动生活情事来写,从景到人,再从人到境,都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其新鲜活跳的语言,清新优美的意象,更使人百读不厌。这诚如前人所说:“心思之巧,辞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唐诗别裁》卷八评张王乐府语)。

江馆

王建

水面细风生,

菱歌慢慢声。

客亭临小市,

灯火夜妆明。

王建诗鉴赏

在唐代诗人中,王建是擅长素描速写的高手。这首五绝,便是一幅清新的江馆夜市的素描。

唐代商业繁荣,中唐以来更有进一步发展。不但大都市有繁华的商业区和笙歌彻晓的夜市,连一般州县也设有商市,甚至在州县城以外的交通便利地点也有形形 色色的草市、小市。杜牧在《上李太尉论江贼书》中说到,江淮地区的草市,都设在水路两旁,富室大户,多住在市上。这首诗中所描绘的“小市”,大概就是这类 临江市镇上的商市;所谓“江馆”,则是市镇上一所临江的旅馆。诗里写的,便是诗人夜宿江馆所见江边夜市的景色。

客馆临江,所以开篇先点出环境特征。“水面细风生”,写的是清风徐来,水波微兴的景象。但因为是在朦胧的暗夜,便主要不是凭视觉而是凭触觉去感知。 “生”字朴素而真切地写出微风初起的动态,透露出在这以前江面的平静,也透露出诗人在静默中观察、感受这江馆夜景的情态。因为只有在静默状态中,才能敏锐 地感觉到微风悄然兴起于水面时所带来的凉意和快感。这个开头,为全诗定下一个轻柔的基调。

第二句“菱歌慢慢声”,转从听觉角度来写。菱歌,指夜市中歌女的清唱。她们唱的大概就是江南水乡采菱采莲一类民歌小调。“慢慢声”,写出了歌声的妙曼 柔美,舒缓悠扬。在这朦胧的夜色里,这菱歌清唱的妙曼之声,随着阵阵清风的吹送,显得格外清扬悦耳,动人遐思。如果说第一句还只是为江边夜市布置了一个恬 静安谧的环境,那么这一句就露出了江边夜市温馨旖旎的面影,显示了它独特的风情。

“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客亭,就是诗人夜宿的江馆中的水亭。它紧靠着“小市”,这才能听到菱歌清唱,看到灯火夜妆,领略水乡夜市的风景。

这一句明确交代了诗人所在的地方和他所要描绘的对象,在全篇中起着点题的作用。诗人不把它放在开头而特意安排在这里,看来是用过一些心思的。这首诗所 描绘的景色本比较简单,缺乏层次与曲折,如果开头用叙述语点醒,接着连用三个描写句,不但使全篇伤于平直和一览无余,而且使后三句略无层递,变成景物的单 纯罗列堆砌。现在这样,将叙述语嵌入前后的描写句中间,一则可使开头不过于显露,二则可使中间稍有顿挫,三则可使末句更加引人注目,作用是多方面的。

末句又转从视觉角度来写。透过朦胧的夜色,可以看到不远处有明亮的灯光,灯光下,正活动着盛妆女子美丽的身影。“明”字写灯光,也写出在明亮灯光照映 下艳丽的服饰和容颜。诗人写江边夜市,开始在朦胧中感触到“水面细风生”,继而在朦胧中听到“菱歌慢慢声”。就在这夜市刚刚撩开面纱,露出隐约的面影时, 却突然插入“客亭临小市”这一句,使文势出现顿挫曲折,也使读者在情绪上稍作间歇和酝酿,跟着诗人一起用视觉去捕捉夜市最动人的一幕。

因此当夜市终于展示出它的明丽容颜—— “灯火夜妆明”时,景象便显得分外惹人注目,而夜市的风姿也就以鲜明的画面美和浓郁的诗意美呈现在读者面前。

旅馆夜宿的题材,往往渗透着凄清孤寂的乡愁羁思。从“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 可愁”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到这个传统的相继不断。王建这首旅宿诗,却怀着悠闲喜悦的感情,领略江边夜市的诗意风情。这里面似乎透露出由于商业经济的繁荣, 出现了新的生活场景,而有关这方面的描绘,在以前的诗歌中是反映得不多的。由此启渐,“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一类描写便 时时出现在诗人笔下。这正反映出时代生活的变化,和由这种变化引起的诗人视野的扩大,以及审美感情的变化。

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

行人归来石应语。

王建诗鉴赏

相传古代有个女子,因为丈夫离家远行,经久不归,就天天上山远眺,盼望丈夫归来。但是许多年过去了,丈夫终未回来,这女子便在山巅化为石头。石头的形 象如一位女子翘首远望,人们就把此石称作望夫石,此山称作望夫山了。这个故事起源于今湖北武昌附近,由于流传广泛,许多地方都有望夫山、望夫石、望夫台。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不少这一民间传说作为题材的作品,王建的这首《望夫石》亦然。

头四句十二字,绘出了一幅望夫石的动人的画图。

这里有浩浩不断的江水,江畔屹立着望夫山,山头伫立着状如女子翘首远眺的巨石。山,无语伫立;水,不停地流逝。山、水、石,动静相间,相映生辉,形象 鲜明。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描绘中,包孕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融入了诗人的深挚情意。“望夫处,江悠悠”,写出望夫石的环境、气氛。“悠悠”二字,绘出了江 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绝的形象,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渲染了浓郁的抒情气氛。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白居易《长相思》词的名句: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这悠悠不尽的情思,同悠悠不绝的江水,不是很相象的么?“悠悠”在这里既是写景状物,渲染环境气氛,又是摹情写人,形象地描画了思妇相思的情状。这二句情景交融,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化为石,不回头”,这两句以拟人手法具体描绘望夫石的形象。人已物化,变为石头;石又通灵,曲尽人意,人与物合,情与景谐。这不仅形象地描摹出望夫 石的生动形象,同时也把思妇登临的长久,想念的深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二句紧承上文,是对古老的优美的民间传说作了生动的艺术概括,着 墨不多,却收到了动人的艺术效果。

接下去,“山头日日风复雨”,是说望夫石风雨不动,坚如磐石,年年月月,日日夜夜,长久地经受着风吹雨打,然而它没有改变初衷,依然伫立江岸。

这里写的是石头的形象和品格,说的仍是思妇的坚贞与忠诚。她历经了种种艰难困苦,饱尝了相思的折磨,依然怀着至死不渝的爱情,依然在盼望着,等待着远方的行人。这纯朴忠贞的节操,这恒久不变的爱情,令人肃然起敬。

千种相思,万种离情,她有多少话要对远行的丈夫倾吐啊!“行人归来石应语”,诗人在结句处把笔宕开,作了浪漫的悬思:待到远行的丈夫归来之时,这伫立 江边的石头定然会倾诉相思的衷肠啊!然而,丈夫在何方?行人何日归?“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郭震《子夜四时歌·春歌》),丈夫可曾知道思妇的相思 么?行人归来日,石头能否说话呢?这些都留给读者去思索,诗人却就此戛然止笔了。结句实在是含悠悠不尽之意,留待读者细加咀嚼与玩味。

这首诗于平淡质朴中,蕴含着丰富深挚的内容。

诗人只描写了望夫石这一景物和自己刹那间的感受,平平写出,象是信手拈来,不费力气,然而却是情悠悠,水悠悠,予人以无穷韵味。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