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苏辙全集》目录 > 正文
分享到:

栾城三集卷九【书传灯录后】  > 返回《苏辙全集》目录

短篇经典(webliver):读一篇经典的文字,放飞自己的心灵!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即刻关注>>

  予久习佛乘,知是出世第一妙理,然终未了后从入路。顷居淮西,观《楞严经》,见如来诸大弟子多从六根入,至返流全一,六用不行,混入性海,虽凡夫可以直造佛地。心知此事,数年于兹矣,而道久不进。去年冬,读《传灯录》,究观祖师悟入之理,心有所契,手必录之,置之坐隅。盖自达磨以来,付法必有偈。偈中每有下种生花之语。至六祖得衣法南迈,有明上坐者,追至岭上,知衣不可取,悔过求法。祖诲之曰:“汝谛观察,不思善,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坐本来面目。”明即时大悟,遍体流汗,曰:“顷在黄梅随众,实不省自己本来面目,今蒙指示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祖知明已悟,教之善自护持而已。及内侍薛简问祖心要,祖亦曰:“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简亦豁然大悟。予释卷叹曰:祖师入处傥大是耶?既见本来面目,心能不忘,护持不舍,则所谓下种也耶?譬诸草木种子,若置之虚不投地中,虽经百千岁,何缘得生?若种之地中,润之以雨露,之以风日,则开花结子,数日可待。六祖常谓大众:“汝等诸人,自心是佛,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因教之以一相一行三昧,曰:“若人于一切处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就其实。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决证妙果。一相一行三昧,则治地法也。”予至此复叹曰:“祖师之言备矣!而人自不知,虽知未必能行,如予盖知而未能行者也。”昔李习之尝问戒、定、慧于药山。药山曰:“公欲保任此事,须于高高山顶坐,深深海底行,如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洒。”予欲书此言于绅,庶几不忘也。凡诸方妙语,昔人有未喻者,予辄为释之,录之于左,凡十二章。大观二年二月十三日书。佛说法,有一女人忽来问讯,便于佛前入定。文殊师利近前弹指,出此女人定不得,又托升梵天,亦出不得。佛曰:“假使百千文殊,亦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有网明菩萨,能出此定。”须臾,网明便至,问讯佛了,去女人前,弹指一声,女人便从定而起。颍滨老曰:“有心要出此女人定,虽是文殊亲托往梵天,也出不得。无心要出此女人定,一弹指便了。”僧问老宿:“师子捉兔亦全其力,捉象亦全其力,未审全个甚么力?”老宿曰:“不欺之力。”颍滨老曰:“师子捉兔时,亦全用一个师子力,捉象时,亦全用一个师子力。不为兔小象大而有差别。若有差别,则物有大于象者,师子捉不得矣。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置右掌中,如持针锋,举一枣叶,即此理也。”僧举教云:“文殊忽起佛见法见,彼佛摄向二铁围山。”五云曰:“如今若有人起佛见法见,我与点两碗茶,且道赏伊罚伊,同教意不同教意。”颍滨老曰:“摄向铁围山,令知起见之非;与他茶吃,令他识本来处。

本章:1/3  【上页】  【下页】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返回目录  我读过的

大家正在读 >>  

热门名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