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球通史》目录 > 正文
分享到:

第二十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的影响(3)  > 返回《全球通史》目录

世界名著每日读(ticesmall):世界名著网微信版,读名著看文章更方便,等待你的到来!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即刻关注>>

 遵照《三国条约》的条款,德国和意大利向美国宣战。这样,美国不但在欧洲,而且在亚洲,完全卷入了这场战争。此 时,在华盛顿围绕要战争还是要和平这一问题展开的激烈争论突然停止了。总统向这时已团结起来的全国人民发表了讲话,他宣布:"我们现在已处于战争之中。我 们一直都在这场战争之中。每一个男人、女人和孩子都是我们美国历史上这一最巨大的事业的参与者。"美国作为参与者的作用就是成为"各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1943年至1944年,这家"兵工厂"的最高生产纪录是每天生产一艘船,每五分钟制造一架飞机;6年的战争中,它生产了87,0O0辆坦克、 296,000架飞机和5,300万吨位的船只.

1942年:轴心国胜利的一年 1942年,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几乎在各处都取得了胜利。强大的攻势蹂躏了苏联、 北非和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区,就象一只带有三个爪的巨大爪子在抓取欧亚半球。与此同时,德国的潜艇和水面舰船正威胁着同盟国的航线,1942年,同盟国船只 的损失平均每月为40万吨位左右。

日本人取得了最为惊人的胜利,他们迅速征服了太平洋广大地区,从阿留申群岛扩张到澳大利亚,从关岛扩张到印度。日 本人之所以获得成功,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每次都是在对手实际上不可能进行抵抗时发动进攻。法国和荷兰已被占领,英国正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拼命斗争,美国则 刚开始从和平时期的经济转向战时经济。这样,日本人便进入了一个真空,他们迅速而又轻易地填满了这一真空。西方列强将它们的殖民地作为原料的提供者和制成 品的消费者的传统做法,也有助于日本的成功。尽管这种安排对母国也许有利,但它却阻碍了殖民地地区的经济发展。即便是印度这样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国家, 也不能生产一辆吉普车、一架飞机或一艘登陆艇。这意味着所有基本的军用物资都必须从几千哩以外的欧洲或美国运来。殖民国家传统的政治政策也在这最后较量的 时候使它们自食其果:普通的印度人、缅甸人或印度尼西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应该为保卫他们心目中的暴虐的异族政权而战斗。他们在没有积极地欢迎和帮助日 本侵略者的同时,采取了一种你们两家都该死的态度。日本人狡猾地利用这种感情,提出了诸如"亚洲人的亚洲"之类的口号。十分有意义的是,日本人只是在菲律 宾群岛才遇到了有力的抵抗,菲律宾群岛后来于1946年成为一个自治共和国,拥有一支自己的、10万人的国民军队。

就在珍珠港事件发生三天后,日本人又取得了一个胜利:他们的以地面为基地的飞机在暹罗湾击沉了英国战列舰"威尔斯 亲王号"和战列巡洋肌"击退号"。因为这是两艘由精选的船员操纵的新军舰,所以,它们的损失给英国人的打击与珍珠港事件给美国人的打击一样大。"在整个战 争中",丘吉尔后来写道,"我从未受到一个比这更直接的打击……多少努力

本章:1/7  【上页】  【下页】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返回目录  我读过的

大家正在读 >>  

热门名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