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生平简介
(?—849后)祜或误作祐,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初寓姑苏,后至长安,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卒于大中年间。
以宫词著名。有《张处士诗集》。
宫词二首选一
张祜
故国三千里,
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
双泪落君前。
张祜诗鉴赏
五言绝句,起源于汉魏六朝古诗乐府,多以古淡清远、含蓄蕴藉为尚。张祜的这首《宫词》却以它独有的直率强烈、深沉激切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原题二首,这是第一首。
这是一首宫怨诗。和多数宫怨诗往往借环境景物的描写渲染来抒发怨情不同,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借事抒情。
前两句以“故国”、“深宫”对起。故国,指宫女的家乡。“三千里”极言其远。孤身一人,离家入宫,本已可伤,更何况故乡又远在数千里之外,不要说和家人骨肉永无重见的机会,就是魂梦归去,也是路远归梦难成。上句极写空间距离之遥远,而独处深宫,日夜思念家乡亲人,时时引颈遥望的情景自在言外。下句更进一层,极写困处深宫时间之久远。“深宫”二字写尽宫女生活的弧寂凄凉,和心情的阴暗抑郁。这种形同幽囚的生活,度日尚且如年,何况一入深宫二十年!两句对文,实际上重点落在对句。空间的悠远加强了时间久远带给抒情主人公的内心痛苦。
这一联概括凝炼,笔力劲健,感情深沉。“三千里”、“二十年”,仿佛很着实,但实中寓虚,读来只感到它蕴蓄着无限的凄凉痛苦。
但诗人的目的并不是要写“深宫二十年”的痛苦生涯。他所着意表现的是宫女生活的一个片断,一个独特的瞬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前两句所概括的二十年深宫生活只是为这强烈的瞬间提供有力的铺垫。《何满子》,唐代教坊曲名。白居易《听歌六绝句·何满子》自注:“开元中,沧州有歌者何满子,临刑,进此曲以赎死。上竟不免。”诗云:“一曲四调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可以想见,这曲调的声情是异常悲怆的,而且是一开头便令人肠断,故而有“一声..,双泪..”这样强烈的效果。不过,这位宫女是在“君前”演唱这支歌曲的。在通常情况下,那是必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尽量不让自己内心的怨愤泄露的。否则,就会因在“君前”失态而招致不测之祸。我们试看晏几道的〔采桑子〕词写贵家歌妓“泪粉偷匀,歌罢还颦”的情景,便可揣知在“君前”演唱更应如何小心谨慎了。然而,这位宫女非但未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而且刚一启齿,“一声”何满子,便禁不住“双泪”横流。这当然不是她在“君前”无所顾忌,而是由于“深宫二十年”,对这幽囚式的生活,其内心的怨愤积郁过于深重,乃至一遇上某种外在条件的触发—— 在这里便是令人肠断的《何满子》,感情的潮水便无论如何压抑不住,冲破闸门奔迸倾泻出来。“蓄之既久,其发必速”,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连宫女自己也不自知其然的感情迸发。在电影上,“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只是一刹那之间的情事,是一个表情强烈的近景镜头。但这个镜头的艺术震撼力却主要不取决于它本身,而是“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所概括的深广生活内容和感情内容。如果要将这两句诗所概括的内容展示出来,那就必须拍摄一部主人公的宫廷生活传记。在电影上要花费很多镜头表现的“深宫二十年”生活,在诗歌中借助于高度概括而造成的丰富内涵,却可以用短短十个字来表达;而这十个字所提供的丰富内涵,就使作者着意表现的瞬间具有极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妨说,成功地运用铺垫手法,将它与高度的概括结合起来,以“二十年”突出短暂的瞬间,乃是这首小诗艺术构思的根本特点,也是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奥秘所在。至于女主人公内心的怨愤究竟包含什么样的内容,读者根据“深宫二十年”的概括自可想像。“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这辛酸怨愤之泪,决不可能单为一端(例如失宠)而发,“得宠忧移失宠愁”自然也应包括在内。
人们对这首诗的连用数字(三千、二十、一、双),印象很深刻。其实数字的叠用可以流于堆砌,也可以极富表现力。这首诗数字运用的成功,首先是由于它们在表现深远背景和强烈瞬间上,都是带有明显强调作用的关键性词语,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同时,“三千”与“二十”叠用,具有加倍进层的作用, “一声”、“双泪”叠用,则又构成强烈的对比。因此,数字在这里便成为抒情的有力凭藉。
诗写得直率而激切,但并不给人以一览无余之感。
这是由于在背景的概括和瞬间场景的描绘中都极富涵永的缘故。可见,激直并不等于乏味。
观魏博何相公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
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
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
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
一雁落寒空。
张祜诗鉴赏
此诗描写围猎的壮观场面。
起联两句叙事:“晓出禁城”,点明围猎时间;“分围浅草”,写出围猎场面。两句为全诗铺写了一个背景,画面开阔,色彩艳丽。
颔联“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中的“红旗向日”,色彩何其耀目;“白马迎风”,气宇何等轩昂!
总括诗的前半部分,一至三句,是以朝霸满天,晨风拂煦,绿草如茵,红旗向日,作为人物亮相之前的壮丽场景,紧接而来的“白马骤迎风”一句,是英雄人物跃马出场,施展浑身“帅”劲的亮相动作。由此而下,此诗便将写作重心转到这位骁勇骑士当众显露猎射飞雁,矫健灵活的杰出身手上去。
“背手抽金镞”,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著一“抽”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可见身段之灵巧。“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控”,这就进一步表现了射者臂力强劲的架势,“ 控”之而再来一个“鹞子翻身”的漂亮动作,人物的飒飒英姿全然写足。
对于这位英雄射手的真正的评价,当然不是停留在一招一式的动作表面。关键所在,毕竟还有待于亮出他那百步穿杨的惊人绝技。果然,刹那之间,就在围观的人群中间,突然爆发出一阵哄然的欢呼,并且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原来蓝天高处,一只带箭的鸿雁,垂着双翅,直向地面坠落下来。东坡词云:“高处不胜寒。”此处“寒空”之“寒”,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渲染高飞鸿雁的凌绝苍穹,从而增强了一箭中的神奇气氛。
全诗至此,戛然而止。由于射雁成功而出现的欢声雷动的热烈场面,自可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这首诗在取材方面,干净利落地只写场面中的一个人物,而且又只写此一马上英雄的一个手势与一个身段,并以刹那之间雁落寒空的特写镜头使之迸发异彩,取材之精确,描写线条之明快,确乎令人随同“万人齐指”而为之欢呼叫绝。
赠内人
张祜
禁门宫树月痕过,
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
剔开红焰救飞蛾。
张祜诗鉴赏
唐代选入宫中宜春院的歌舞妓称“内人”。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这首诗题为《赠内人》,其实际上并不可能真向她们投赠诗篇,不过借此题目来遥寄诗人的同情与关切而已。这是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俗套,既不正面描写她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只从她们中间一个人在月下、灯畔的两个细微的动作,反映出她的遭遇、处境和心情。
诗的首句“禁门宫树月痕过”,乍看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写景句子,而诗人在用字遣词上却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而曰“禁门”,树而曰“宫树”,就烘托出了宫禁森严、重门深锁的环境气氛。“月痕过”,点明时间,但月而曰“月痕”,就给人以暗淡迷蒙之感,而接以一个“过”字,更含一层深意,既暗示即将出场的月下之人在百无聊赖之中伫立凝望已久,又从光阴的流逝中暗示此人青春的虚度。
第二句“媚眼惟看宿鹭窠”,紧承上句所写的禁门边月过树梢之景,引出了地面上仰首望景之人。
“ 媚眼”两字,说明望景之人是一位美貌的少女,《诗经·卫风·硕人》就曾以“美目盼兮”四个字传神地点出了庄姜之美。但可怜这位美貌的少女,徒有明媚的双目,却看不到禁门外的世界。此刻在月光掩映下,她正在看什么呢?原来正在看宿鹭的窠巢,不仅是看,而且是“惟看”。这是因为,在如同牢狱的宫禁中,环境单调得实在没有多少东西可看,无奈中她惟有把目光投向那宫树上的鹭窠。这里,诗人没有进一步揭示她在“惟看宿鹭窠”时的内心活动,这是留待读者去想象的。不妨设想,此时月过宫树,飞鸟早已投林,她在凝望鹭窠时会想:飞鸟还有归宿,还有“家庭”,它们还可以飞出禁门,在广大的天地中翱翔,而自己何时才能飞出牢笼,重返人间呢?一双媚眼所注,是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幸福的憧憬的。
诗的下半首笔锋一转,把镜头从户外转向户内,从宫院的树梢头移到室内的灯光下,现出一个宫女斜拔玉钗、拨救飞蛾的近景。前一句“斜拔玉钗灯影畔”,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画出了宫女一个极其优雅的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风姿。后一句“剔开红焰救飞蛾”,是说明“斜拔玉钗”的意向所在,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愿。这里,诗人也没有进一步揭示她的内心活动,而读者自会这样设想:如果说她看到飞鸟归巢会感伤自己还不如飞鸟,那么当她看到飞蛾扑火会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而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自我哀怜。
这首诗造意深曲、耐人寻味,在宫怨诗的创作中别有风致。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洲。
张祜诗鉴赏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首句点题,开门见山。
“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
这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 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是什么地方?诗人用“ 是瓜洲” 三字作了回答。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如一幅淡墨山水画。
纵游淮南
张祜
十里长街市井连,
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
禅智山光好墓田。
张祜诗鉴赏
扬州是一座古代名城。历代许多才华横溢的诗人和艺术家,在这水木清华的城市,度过了他们艺术上的黄金时代,用生花妙笔把这座古城渲染得彩色缤纷,令人神往。有一个时期,扬州在人们的心目中,简直是一所人间乐园。唐代扬州诗坛,不但有杜牧写扬州的许多名章丽句,还有徐凝的《忆扬州》为之锦上添花。但有谁知道扬州竟还是人生最好的死所!这是诗人张祜纵游淮南之后的“发现”。这首《纵游淮南》以出语惊人为人侧目。
“十里长街市井连”,实际上也就是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但不及杜诗丰瞻饱满。“月明桥上看神仙”,所谓神仙,唐人惯以代称妓人。所以,这一句实际也与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意境相似。总的说来,这两句只是笼统地记述扬州城的所谓绿杨城郭、红袖楼台而已。
第三句忽发奇想:“人生只合扬州死”,以其设想之奇险而出人意外,似有横空出世之感。此乃全篇中之警策。由于用死事入诗,且又是诗人现身说法,所以造成了相当传神的夸张效果。
第三句替扬州景物张目,第四句则只是第三句的具体补充。“禅智山光好墓田”,禅智山,当指当日江都县西的蜀冈(一名昆冈)。这里所产的茶,很象四川有名的“蒙顶”茶,所以叫蜀冈。看来也当因禅智寺得名。据《宝祐志》:禅智寺,“旧在江都县北五里,本隋炀帝故宫”。即是炀帝故宫,其山光水色之秀美, 自不待言。故宫遗址而作好墓田,纯粹诗家口吻。细玩诗意,除极赞扬州风物的意思外,对隋炀帝亦或略带微讽。
全诗语言明白晓畅,而写扬州魅力深入骨髓。“人生只合扬州死”,寥寥七字,足以为扬州风姿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