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早秋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
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
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
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
何必更愁悲。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小诗是诗人于宝历二年(826)在苏州时作。
诗的前六句写景,结尾抒发感慨。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
诗开始的“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首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画面:秋水满池,碧波荡漾,有荷花点点,菱芰片片点缀其中,秋风徐来,清凉送爽,一扫夏日的炎热,这是何等令人赏心悦目的事。但是,一幅画仅仅有水、有荷,尚嫌单调,还必须有外围景物。下文“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正是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其实栏干本身不会生凉,“早凉生北槛”
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白居易
水波文袄造新成,
绫软绵匀温复轻。
晨兴好拥向阳坐,
晚出宜披踏雪行。
鹤氅毳疏无实事,
木棉花冷得虚名。
百姓多寒无可救,
一身独暖亦何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
耳里如闻饥冻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
与君都盖洛阳城!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太和五、六年(831-832)冬任河南尹时所作。当时诗人已是六十岁的老人了,壮年时代的白居易曾以写作《新乐府》、《秦中吟》闻名于世。在那些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光辉篇章中,白居易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情人民的疾苦。后来由于仕途上的多次挫折,青壮年时的锐气逐渐消失,以致“露饱蝉声懒”,但他关心百姓疾苦的人道主义思想始终未泯。这首《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即是明证。
哭刘尚书梦得二首
(选一首)
白居易
四海声名白与刘,
百年交分两绸缪。
同贫同病退闲日,
一死一生临老头。
杯酒英雄君与操,
文章微婉我知丘。
贤豪虽没精灵在,
应共微之地下游。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诗作于武宗会昌二年( 842 )七月。刘禹锡早年曾参加王叔文叔侄领导的永贞改革运动,事败后,遭到长期放逐。白居易被贬后,二人交往渐多,晚年交谊,甚至超过元稹。所以刘死之后,白居易哭之甚恸。
开龙门八节滩石诗二首
白居易
铁凿金鎚殷若雷,
八滩九石剑棱摧。
竹篙桂楫飞如箭,
百筏千艘鱼贯来。
振锡导师凭众力,
挥金退傅施家财。
他时相逐西方去,
莫虑尘沙路不开。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诗作于会昌四年( 844)冬季。施舍家财与人合作开凿伊河龙门段的八节滩,是诗人致仕后逝世前所作的一件大事。出于对人民冷暖疾苦的同情与关怀,诗人不忍“饥冻有声,闻于终夜”的痛苦心情再无休止地延缓下去,因此一直有开凿这段险滩的心愿。无庸讳言,此举与他深受佛家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青壮年时期,诗人就有求神拜佛之意,分司东都以后,向佛之心愈加炽烈。在为此事而作的另一首诗中,诗人道出“我心虽没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之言便是例证。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红线毯忧蚕桑之费也
白居易
红线毯,
择茧缫丝清水煮,
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
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余,
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
线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踏上歌舞来,
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缕硬,
蜀都褥薄锦花冷;
不如此毯温且柔,
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州太守加样织,
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
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州太守知不知?
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
少夺人衣作地衣!
白居易诗鉴赏
中唐“时政”之弊很多,其一是地方官“每假进奉,广有诛求”(白居易《论裴均进奉银器状》)。“宣州太守”的进奉“红线毯”就是一例。这触发了诗人对“宣州太守”一类昏官的愤怒鞭挞与对“生民病”
(《寄唐生》)的同情心,“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手”(《策林》六十九)《红线毯》诗,正表达了诗人绝进奉,救时弊的意愿。
真娘墓
白居易
真娘墓,虎丘道。
不识真娘镜中面,
唯见真娘墙头草。
霜摧桃李风折莲,
真娘死时犹少年。
脂肤荑手不牢固,
世间尤物难留连。
难留连,易销歇,
塞北花,江南雪。
白居易诗鉴赏
白居易的一生中,十分关心妇女的命运,曾经写下不少的诗作,从多角度反映在封建社会压迫下妇女们的不幸遭遇,其中包括那些沦为歌妓的少女们,对她们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真娘墓》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真娘是唐代苏州著名的歌妓。据说她本是一个姓胡人家的女儿,父母双亡,孤苦伶仃,被骗堕入青楼,因容貌姣美、擅长歌舞而成为名噪一时的吴地佳丽。但她人品高洁,守身如玉,立志不受侮辱,为反抗鸨母的压迫而投缳自尽,葬身虎丘,墓在剑池之西的虎丘寺侧。白居易在敬宗宝历元年出任苏州刺史时,在一年多的任期内,曾十二次游历虎丘,并重开虎丘寺路,种植桃李莲荷二千余株。并且在这一时期凭吊真娘墓时,怀着无限惋叹之情写下了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