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首页 | 我读过的 | 世界名著 | 诺奖作品 |
国学名著 | 科幻名著 | 言情名著 | 恐怖名著 |
历史小说 | 武侠名著 | 教育名著 | 传记名著 |
对吴革的这番激动人心的发言,各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何老爹也不禁叹息道:“河东、河北、朝内、朝外,都有这等脓包的将兵,窝囊的官员。有官如此,中国焉得不亡?俺怕这番东京城难保了。”
“自有生来多涕泪,独无人处恸江山!”丁特起吟了这句诗以后,独自跑进邢倞的里间,呜呜幽幽地哭起来。这时大家都有几分酒意,举座为之惨然。
吴革与丁特起十分熟悉,他跑进里间把丁特起拖出来,叫道:
“特起,恸哭江山并非见不得人的事,你要哭就大声哭,到大庭广众之间来哭,躲在里间幽幽地哭,还算什么大丈夫、太学生?”然后他又面对大家说,“众位 休被他哭得肠断肝裂,意气颓丧,且听俺吴某说一段话。上月间粘罕率军过隆德府,在城下大言,我今提兵问罪赵皇去,尔等但将犒军酒肉送来,我明日即去,不攻 你城。知府张有极与属官父老共议。通判李谔主张给粘罕烧烧香,叩两个响头,送些酒食去就可免祸。父老们听了大怒,说道:‘若如此,乃拜降也!如通判要与他 酒食即与,男女等却愿守城!’次日粘罕来索酒食,父老们喧骂这里无犒设物给你。李谔尚待呶辨,一个军官上前大呼,‘通判莫待反耶?’一刀掷去,斫中他的同 颊,父老们即刻集合了数千人,凭城与金军大战两日,只杀得红尘滚滚,日月无光,惨烈异常。”
这个故事说得生气勃勃,大家的情绪果然振奋起来。何老爹先就干了一杯,喝彩道:
“隆德府的老百姓如此英雄,这才不辱没我们的祖宗,即使战败了被杀,虽死犹荣。”
“何老爹说得恁地气壮,咱汉人就是要做好汉子。”吴革顿时飞起一杯,与他对饮了,又针对他刚才的一句话,说道,“有民如此,中国定不灭亡!即如你何老 爹年初围城时,怒斥王时雍,不让狐群狗党抄毁师师之家。陈少旸伏阙上书,你往来保卫,又率众殴击奸党,当时何等意气!难道今日豪气已尽,眼睁睁地就让金贼 占我京师,覆我大宋社稷不成?”
一句话把何老爹激得跳起三丈高,他大叫道:
“俺何宏虽是个粗人,却也略识大义,这一腔子的热血,早已卖给国家。只是腔子上少了这个,”他用手指一指头脑说,“种宣抚、李枢使既被废斥,少旸又到 南边去了,俺忽忽如有所失,不知道听哪位说话跟哪位走路好?如今你吴统制忠义为国,还肯结交到咱市井细人,俺不听你话还有谁的话可听?俺如今就跟定你了。 吴统制你如有驱策,何宏俺一定执鞭相随,万死不辞。”
“俺吴革何人,敢来驱策老爹?”吴革谦逊道,“凭你老爹在东京城里的声望,只要登高一呼,一、二十万人怕不都跟着你走?大家一条心用于抗虏之事,战士 在城上击贼,老百姓从旁缉奸安民,修城筑道,搬运矢石,传令传食,有多少事情可做。事有巨细、功则相同,这就是老百姓的救国之道了。还有你邢太医,刚直不 阿,交友遍及京中,其中岂无忠义绝伦之士?如与他们广通声气,必能收得集思广益之效。邢太医、雷太学、丁二哥,你们且屈指数数在今东京城里,还有哪些忠义 之士,可与言救国之道的?”
一句话触发了邢倞、雷观。他们列举出监察御史张所、禁军将领蒋宣、李福、卢万、崔广、崔彦、太学生吴铢、徐伟、角抵艺员李宝等名字不下二十余人。吴革一一记下来,然后亲自给大家斟满了酒,提议道:
“众位都是汉家的好汉子,”他停顿了一下,补充道,“就是师师,虽属巾帼,忠肝义胆,也是我汉家的好汉女。今日一会,非比寻常。吴革不揣微末,愿与众 位歃血为盟,誓保大宋江山,不与金虏共存于斯世。至于各位提出的忠义之士,自当逐一相访,披肝结交,若得万众一心,咸来赴会,岂惧金贼肆虐,奸臣卖国?” 吴革这番话说得意气如云,博得大家的激赏,都说愿意歃血与盟。只是谈到为头的问题,吴革又客气一句道:“至于领袖之选,自当虚位以待贤者。”
“义夫(吴革字),这话就不对了。”丁特起也变得积极起来,“你看邢太医、何老爹都愿推你为尊,此事攸关大局,岂为一人荣辱?义夫再推却,就是矫情了。”
这个问题无可再议。大家都推吴革在首位坐下。吴革顿时现出一股刚毅之气,说道:“既然众位见推,吴革义不容辞,只好暂时承乏此席,权为盟主。吴革分居军人,将来会众多了。不免要以军法部勒,那时众位要大力支持,才好办事。”
这一条大家又通过了。然后吴革发令道:“酒来!”他自己拔出佩刀,卷起农袖,一刀刺入臂中,把鲜血流入一个盛满了酒的大瓦盆内。他的隔座,恰巧正是师 师,他又犹豫了一会,待把刀子递给左旁的雷观。不想师师一声不响,就把刀子接过来。她挽起衣袖,露出一弯玉臂,咬紧牙齿,用力一刺,把刀子刺入皮肤,一缕 鲜血弯弯曲曲地流入瓦盆。然后再一个个挨过去,大家都刺了血。盟主吴革就用刀子在酒盆里搅动几下,双手捧起酒盆,喝了一大口。挨到师师,她喝血酒要比刺血 困难得多,不禁皱起眉头来,她感觉到大家的眼睛都盯着她瞧,她闭上眼睛,一挺脖子也喝下去了。大家挨次喝酒,转了两圈,早把这一大盆血酒全部喝干。
和着血的酒进入血管里,使他们的血液更加沸腾起来,他们的神色也更加肃穆,这是因为他们意识到抗金的大业已有一大部份落到他们的肩膀上,他们不是甩言语而是用决心要实现今夜的誓言。
这件事发生在金军第二次进攻东京的前夕。从此三家村成为东京城里一个抗金的“地下据点”,到了适当时机,它的作用就会显示出来。
(三)
从靖康元年十一月十二日粘罕大军渡过河阳的黄河渡口算起,两天以后斡离不大军也渡过魏县李固渡的黄河渡口,直到十一月三十日,金朝东西两路大军同日到 达,会师于东京城下,闰十一月一日金兵正式攻城的二十天是民族危机空前紧急,是北宋朝廷已处在生死绝续关头的关键性的二十天。
作为高级军官吴革、作为刚刚有了一个出身的起码官员雷观、作为尚无一命之荣的太学生丁特起、作为各阶层市民的医士邢倞和染匠何宏,作为闭门谢客的歌妓 李师师等都明白地感觉到,在这关键时刻中宋朝人应当有所行动才能打退金人,决不能寄托希望于一场瘟疫和一场大地震使金人乖乖地自动撤退。
但是作为主持朝纲的当局大臣何栗、孙傅、唐恪、耿南仲这些人,在这个关键时刻又做了哪些应急的准备工作,采取了哪些战守的行动呢?
说来好笑,渊圣皇帝命令吴革到陕西去勾兵的明旨下来以后,大臣们进行了一场讨论,首先对并非由他们推荐而是渊圣皇帝直接召见的吴革感到十分不满。如果 哪一个普通军官都可以直接见到官家,妄论国是,反对割地、劝渊圣“不复议和”,朝纲岂不是要大乱了?他们先给吴革加上一个“动摇国策,荧惑圣听”的罪名。 然后针对吴革的“勾兵陕西”之议,提出两条理由:
第一条是属于财政方面的,如果陕西或其他地方的勤王军都“勾”到了,这笔费用如何开销?他们的官样文章是:今百姓困匮,调发不及,算数十万兵于京城 下,财用何以给之?说得好冠冕堂皇!不过他们忘记了一条,他们还准备补足年初斡离不围城时勒索去的不足之数,另外每年加三十万两匹银绢赂献金师,以求缓 攻,不知道这笔帐准备如何开销?
第二条是属于外交的,说是今朝廷讲和,不务用兵,若使金人知道朝廷已在东京附近征集军队,志不在和,岂不激怒了他们。
根据这两条理由,他们决定不准吴革前往“陕西勾兵”,也不准另一个带兵的文官张叔夜率领所部从京西路前来勤王。
作为普通军官的吴革,的确不了解朝廷事务的复杂性,渊歪皇帝亲自接见他,当面跟他说要他去陕西勾兵,后来又正式下了明旨,却还是作不得数。只要在宰执 之间有了反对的意见,他们就有本事使诏旨成为一纸空文。吴革后来续得诏旨命他暂缓陕西之行。那时潼关已遭金军封锁,吴革还当这是官家对他保全之意,怎知道 其中还有这样复杂的经过?
后来有一次,他因议论京城防守军务与耿南仲在政事堂争执起来,耿南仲气鼓鼓地朝他白了一眼,然后冲口一句骂出来:“公之言何一似太学生?”
吴革当时还不知道这句话的分量。后来问了丁特起,才知道在政事堂中,太学生就等于是盗匪寇贼的同义词。主战的太学生是主和的宰执们的第一号仇敌,普通军官吴革说起话来和太学生一样,根据他们的逻辑,他当然也是他们的第一号仇敌。
吴革到京城来了一两个月,学了不少乖,到最后总算弄清楚了官家要他与宰执们商量战守之计,实际是“与虎谋皮”的勾当。他这才下了决心要与何老爹等人组 织“地下据点”来进行抗金的大计。达官贵人中间既然找不到同盟者,只好在市井细民、学生官兵中寻求志同道合的人,这是事理发展势所必然的。
不过宰执大臣,也还有各自的面目,并非完全划一。譬如“主战”的宰相何栗,他的面目便不同于其他的宰执,做出事情来也别有一副肝肠。
何栗为人犹如一只红萝卜球,他的主战的主张好像一层红皮,用手指甲把它剥去,里面雪白的萝卜心子就露出来了。他是战在皮外,和在心子里。其实从他本人 的外形来看,圆滚滚的脸,圆滚滚的身休,圆滚滚的一团被酒糟染得通红的鼻子,也很象一只红萝卜。何栗上台前曾受到太学生舆论的支持,后来太学生看穿了他的 行径,撒回支持,改为斥骂攻击,并为他加上一个“红萝卜球”的绰号,从此他对太学生痛恨的程度也不下于唐恪和耿南仲等人。
不过他还是千方百计要把它这层红萝卜皮保牢的。原因是:他很明白,他之所以能够进入宰执之列,后来又代替了因一次夜出被老百姓打碎灯笼,因而被官家认 为“失尽人心”的唐恪而跃居首相的地位,主要就因他有主战派之称。放一个主战派在朝堂之内,犹如在一大堆白萝卜中间搭进一只红萝卜,既可使官家放心,又可 敷衍一下舆论,这个做法在第一次围城以来就行之有效。表面上的平衡不会妨碍主和派实际上的一统天下。
何栗一个积极的备战措施是在京师招募一支人数多至七千七百七十七名的“六甲兵”。
事情是这样的:殿帅王宗濋麾下有一名叫做郭京的老兵,自言善于“使神役鬼”,有“移山倒海、撒豆成兵,隐形潜身”之能,如使他招募一支“六甲兵”守备京师,金人不足平矣!
王宗濋把他推荐给首相何栗,何栗先还不相信,要当面试一试。他们在金殿之上进行试验。郭京带来了他的两名助手,一个是还俗的和尚傅临政,人称“傅先 生”,一个是在东京街市上摆个摊头,挂起十多只葫芦卖药的道人刘无忌。他们用白粉在金殿地砖上划了许多个大圈圈、小圈圈,大圈圈外侧的左右边各画一道门, 左门上写个“生”字,右门上写个“死”字。试验开始,郭京南面而坐,口中念念有词。傅先生手持铃铎,振动不已,蓦地刘道人奔出来,甩一个虎跳,头顶着地, 双脚向天,沿着圈圈转了三圈。郭京喝声“住”。一只白白胖胖的波斯猫忽然从刘道人的衣兜里妙乎妙乎地爬出来,那壁厢傅先生也从衣兜内取出一只硕大无比吱吱 乱叫的老鼠。郭京吆喝一声“生”,傅先生把老鼠放在生门,刘道人把波斯猫放进死门,猫鼠一齐进入大圈子星,彼此沿着小圈圈转来转去,相互盘旋,有儿次,猫 儿老鼠擦身而过,老鼠丝毫没有畏怯图逃的样子,猫儿也象根本没有看见老鼠一样。这样足足表现了半刻钟,然后郭京又喝一声:“死”,猫、鼠交换了进口的门。 老鼠一进死门吓得伏在地上不敢动弹,猫儿跳过去,一爪搭住,就把它咬死撕裂了。
试验成功,在一旁观看的大臣、内侍们莫不咄咄称奇。郭京趁终夸下海口道:“如依此法用兵,我入生道则番贼不能见我,番贼入死道,则束手受缚耳!”又说 他就要到市上招募七千七百七十七名六甲兵,但论八字,不问技艺,只要推算得八字好的,即能入选。他们一上阵,金将粘罕、斡离不将尽成俘虏,驱之回城,大功 告成,指日可待。
何栗对郭京深信不疑,郭京提出的要求,照单全收。果然不到十天,六甲兵就全部招募足额,屯于城中的天清寺。
有个同乡给主持城守的副宰相孙傅上书,掏出郭京、傅临政等人的老底子,还说“自古未闻以此成大功者,如今郭京等在京师为非作歹,万一失利,贻朝廷羞!”
孙傅把那同乡召来斥骂道:“天佑宋室,乃有郭京之异人前来相助,金殿试兵,某所亲见,岂有虚诈?你小子怎敢胡言?幸好你只与我说,此书若让别人见了,定坐你以诅师之罪,祸至灭族矣!”
那同乡见他无理可喻,只得逡巡而退。
耿南仲等主和派并不相信这等妆神扮鬼之事。他们在一旁看到了,心里暗暗发笑,表面上却附和大家之意,还祝贺何栗道:“有此神兵,京师防务无虞,此乃相公之洪福,今后,公但在城楼高枕酣卧、坐待捷音。此外与金人酬对之事,某等数人足以了之,公何虑之有?”
主和派不相信神兵,他们相信的是与斡离不做交易:我们既挡住了陕西、京南的勤王之师不使入京,你岂可不给我们一个好面孔看看?他们尤其寄托希望于康 王、王云奉使斡离不军前议和一举。其中耿南仲表现得最积极,他同意渊圣之旨,儿子耿延禧被派为康王的随员,一同北上,吃一点苦头,富贵唾手可得,这个险值 得一冒!
(四)
康王赵构是太上皇的第九个儿子,在兄弟行中,以干练和才学著称。
在宫廷这个环境中,特别在那“太平盛世”培育出来的皇子们基本上都是一种类型,不过随着各人的癣性、爱好、天分和成长经历,也可以略有异同。
譬如太上皇是著名的艺术家,书画都属于第一流。他的子女们为了博得父皇的欢心,都留心书画,注意文化教养。太上皇的几个儿子在这方面都有些成就,渊圣 皇帝擅书法,学的是薛稷体,字迹秀美,康王也长于此道,学的是黄山谷体,字体瘦硬,郓王曾举状元,肃王被斡离不当作人质押往燕京后,曾在吴天寺默读一篇碑 文,回到寓所,把全文一千多字默写出来,一字不差,监视他的女真贵族们看了也十分敬佩,但这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据说就因为这个缘故,斡离不把他扣留在 燕山,不放回来。
“才学”,如果单指写字读书,做诗画图,那是许多皇子都具有的,可是在宫廷的环境中,如何锻炼出一个皇子的“干练”,那就令人费解了。而且“干练”本 身的定义也很难下。大约康王之为人,对本身利害的考虑十分周到,决不糊涂,而且很懂得趋利避害之道,这就是他们所谓的“干练”。
康王之所以在宫廷中就得到锻炼的机会,与他生母韦氏出身低卑有关。韦氏原是宰相苏颂家里的一个丫环,苏家不要她了,转辗进入宫廷。后来在宫廷的马球队 中当一名队员。由于她的姿色,骑术都属平平,并无特殊吸引官家之处。幸亏她与同队的乔氏相好,两人相互约定,如一方遭际了官家,一定要引进另一方。乔氏色 艺超群,很快就封为贵妃,她不忘誓约,把韦氏带见官家,封作才人,还生了个儿子,就是康王。
即使这样,由才人升为淑妃的韦氏在宫廷斗心勾角的争逐中仍然处于不利的地位。官家很快就忘掉有她这样一个妃子。眼光势利的内监、宫人等也很少会口角春 风提到韦氏,而嫔妃之得以接近官家,除了少数几个能使官家念念不忘以外,全靠别人提醒他,才想起来,偶然去光顾一次。宫廷中的姐妹之情也是靠不住的,乔贵 妃虽然长期受到宠幸,势倾后宫,此时却视官家为禁脔,一心只想让她一个人包办独占,早已忘了与小姐妹的誓约。因此韦淑妃的处境比普通给事的宫人还不如,普 通给事的宫人平常还有机会承望官家的颜色,而她,却深锁在官院之中,一年半载中难得有一两次与官家见面。
母亲的失势给儿子带来困难,处于孤臣孽子的地位上的康王从小就养成万事都要想一想的习惯。他的一言一行都要考虑到对自己和母亲有什么影响,有什么利害 关系。母亲在宫廷斗争中是弱者,她没有很好地利用为官家生了一个儿子的机会来抬高自己。儿子却是个强者,他发誓要超过所有兄弟姐妹,突出于众人之上,为自 己和母亲造成扬眉吐气的地位。
除了母亲,他对任何人都没有感情,特别对父皇和已经被立为太子的长兄。因为一个是造成母亲痛苦生活的祸首,一个是阻挡他出人头地的一堵墙。封建的教育 花了整整十年功夫,教他要学会礼让仁爱、孝悌忠信,宫廷的倾轧生活同时教会了他不要去相信这些鬼话。赵构是个聪明的学生,两样都学到家了,他懂得表面上的 孝悌和骨子里的仇恨。他很早就勘破了那欺骗人的一关。
第一次围城之役,斡离不提出要亲王、大臣为质。渊圣征求兄弟们的意见,谁都怕一入金营便回不来了,大家推推托托,礼让为先,没有一个肯出任艰巨。只有 康王感到这是一次让他脱颖而出的机会,越次上告,自愿请行。渊圣大喜,就派他与少宰张邦昌一起进入金营。康王留心行事,既不敢触怒斡离不,自取祸患,也不 肯象张邦昌那样卑躬曲膝,自失身份。在金营中,他更小心地把自己掩盖起来,没有做出象肃王后来在燕京做的那种蠢事,自露才华,惹起金人的猜忌。他在金营二 十多天,应付得体,后来改换肃王为质,斡离不就把他送进围城。他居然从虎口中脱身回来。
从此康王在朝廷上取得了一定的声望,在宫廷中,地位也超过诸兄弟。
这次出使求和,虽由斡离不点名指定,也受到朝内主帮派大臣唐恪和耿南仲的怂恿。他们认为派去谈判的人身份越高,谈判成功的机会也越多。王云虽然能言善 道,两次出使,都使金人满意。毕竟地位太低,人微则言轻,不能见重于敌方。他们奏准了渊圣,派康王率领一大批人,浩浩荡荡地前往斡离不军前谈判。
康王这次出门与第一次完全不同。第一次,他仅仅被派去做一名人质,这次却身系朝廷之重。因为他明白无论渊圣,无论所谓“主战”的大臣何栗等心里都希望 谈判得成。至于条件,割三镇割两河,尊金主为伯皇帝或为父皇帝,要多少“犒设”,反正都是一样,只要和议得成,不管付出多少代价,都可签约,在这方面,他 已取得全权。和议不成,他顶多与兄弟们一样同归俘辱,和议若成,他就是第一号功臣了。本朝一百余年的历史中。亲王从来立过这样的大功,因此,他欣然受命, 出城而行。
在康王辞别了母亲韦妃、妻子邢妃即将首途出发时,发生了一件不寻常的事。婢子招儿忽然鬼迷心窍地当着许多送别的人说,她刚看见云端中有四尊金盔金甲的 将军,状貌雄伟,手中各执宝剑、弓箭、刀戟等武器,样子好象要护卫殿下出门。她向天空那个方向比比划划,让大家来看。有的说也看到了两驾尊神,有的说云彩 重迭、迷迷雾雾,看不清楚。这时母妃韦氏恍然大悟道:“我事四圣,香火甚虔,今日吾儿出行,宜得其阴助。”
小婢招儿与书妃的话肯定要传出去,那会引来两种后果:
一种是康王奉使议和,出门时受到四圣的护卫,吉人天相,和议必定有成。
一种是康王出行,有尊神护驾,乃大贵之兆。
后面的一种舆论可能给他酝酿不利因素,但目前朝廷切望和议有成,暂时不会给他带来什么祸患,而将来的发展,则说不定还会有莫大的好处。对个人利害关系考虑得非常周到的康王,在决定让母亲与招儿做这件事以前一定把各种利害因素都衡量过了。
在亲王权贵之间,出了这样一个能够深谋远虑的自私者,并非简单的事情。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一个利害分明的彻底自私者也许会比一个糊里糊涂把国家全部利益都断送了还自认为“朕不负百姓”的皇帝有用。
康王等一行人是于十一月十六日出京的,事实上,斡离不,粘罕两支大军已先后于十二日、十四日渡过黄河了。当时,康王还未知道。他们从浚县的河津渡河, 道经长垣①时,听老百姓纷纷传说金军已两路渡河,斡离不大军从魏县渡河后已直趋京师。老百姓也打听到康王一行人要去北京大名府与斡离不议和。出于对皇子的 爱护,他们笼住了康王的马头,不让他向前走。他们说:斡离不已离开北京直取东京,殿下去了,也是扑个空。不如留在这里,起兵攻打金人的后路。百姓都愿相 随。
百姓对康王的绻绻之意是十分明显的,说的话也很有道理。康王以好言相慰道:
“父老之意,俺都省得,只是长垣非用兵之地。昨日出京时,官家面谕磁州宗泽有兵一万五千人,披城立寨。俺即待到宗知州那里去,与他商议起兵之事。父老们在这里起了兵,续到磁州,听俺调拨可也。”
老百姓走散后,长垣的官吏们也来献起兵之策。康王脸色一沉道:
“本藩受官家之命,前去金营与斡离不议和,未得朝旨,岂可擅自起兵,败坏祖宗法度。你等好糊涂!”
然后他关起房门来,斥责王云道:
“王尚书,你一意主和,官家派你两番出使,乞求缓师,你回来说二太子要三镇,续后又说要以黄河为界,即可缓师不攻。朝廷都依你了,明旨割与,只求缓师。不想他又翻前议,挥大兵渡河,直趋京师。此事你我如何向朝廷交代?”
“渡河之事,只听传闻,尚未知端的。”王云似乎很有把握地回答,“即使有些少金军渡了河,二太子也必在北京府相待。殿下去了仍可与他面议缓师,不误朝廷之事。”
“两河之地,他自己已取了,你我前去,尚有何用?怕他不肯以礼相待。”
“二太子颙望殿下行旆。殿下去了,他必倒履相迎,以礼接待。如今两河之地虽为他所占,尚有不少孤城,不明朝廷意向,犹在负隅顽抗。如今殿下赍去朝廷明 旨,又以亲王之尊,谕令各城投降,他们自然听话,倘得两河一时敉平,殿下为二太子立下大功,二太子青眼相看,将来的好处不少。”
“俺贵为皇弟,爵尊亲王,二太子还会有什么好处加到俺头上?”
“议和不成,玉石俱焚,尚何有于亲王、皇弟,议和若成,大金朝必有赏赍,犹有胜于亲王皇弟者,殿下岂可不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