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首页 我读过的 世界名著 诺奖作品
国学名著 科幻名著 言情名著 恐怖名著
历史小说 武侠名著 教育名著 传记名著

位置:我读过的 > 《唐诗大全》目录

李益的诗


生平简介

李益( 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八岁时,逢安史之乱,西北地区常受到外族侵扰,李益离开家乡。唐代宗大历四年( 769)中进士,历任象郑县尉等职位低下的小官。其后弃官而去,游燕、赵间,在藩镇帐下任幕僚十八年,长期征战南北,经过多次战争,所以他对边塞的军旅生活非常熟悉,写了不少描写边塞风光、讴歌战士慷慨激昂为国捐躯的诗歌。在艺术上能够吸收乐府民歌的特点,节奏和谐,语言优美精炼。尤其擅长绝句、七律。至唐宪宗时便因诗名被召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至礼部尚书。有《李君虞诗集》。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李益

绿杨著水草如烟,

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

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

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

恐惊憔悴入华年。

李益诗鉴赏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诗题又称《盐州过胡儿饮马泉》,是李益的代表作。

李益“出身二十年,三受末秩,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自建中初府司空巡行朔野,迨贞元初又忝令尚书之命,从此出上郡、五原四五年”(《从军诗序》)。这段自述对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时间具有参考价值。

登夏州城观送行

人赋得六州胡儿歌

李益

六州胡儿六蕃语,

十岁骑羊逐沙鼠。

沙头牧马孤雁飞,

汉军游骑貂锦衣。

云中征戍三千里,

今日征行何岁归?

无定河边数株柳,

共送行人一杯酒。

胡儿起作本蕃歌,

齐唱呜呜尽垂手。

心知旧国西州远,

西向胡天望乡久。

回身忽作异方声,

一声回尽征人首。

蕃音虏曲一难分,

似说边情向塞云。

故国关山无限路,

风沙满眼堪断魂。

不见天边青作冢,

古来愁杀汉昭君。

李益诗鉴赏

夏州,唐属关内道,治所在朔方,即今陕西省靖边县终界乡白城子,东距长安一千五百余里。这是诗人在德宗建中二年( 781)从军朔方后,登上夏州城楼,观看欢送征人回内地之作。诗歌的核心是要表现流徙到夏州居住的“胡儿”(这是当时用语,泛指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对遥远的家乡的深切思念,作者浓墨重彩描写欢送征人回乡的情景,通过汉族征人的有家可回,来衬托“胡儿”的无家可归,使无尽的乡思被表现得相当婉转、深沉而又凄苦。

同崔邠登鹳雀楼

李益

鹳雀楼西百尺樯,

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

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恨犹速,

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是思归望,

远目非春亦自伤。

李益诗鉴赏

鹳雀楼位于唐代河中府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

西南黄河中高阜处。北周宇文护所建,楼高三层,因鹳雀常栖息其上而得名,在唐代是一处名胜。唐诗人登览题咏鹳雀楼的传世佳作不少。据《全唐文》卷四三○李翰《河中府鹳雀楼集序》,崔邠《登鹳雀楼》诗作于元和九年( 814)七月。与会者无李益,此诗应是读崔诗后追和之作。

故为历代所传颂。

长干行

李益

忆妾深闺里,

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

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

思君下巴陵。

八月西风起,

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

见少离别多。

湘潭几日到?

妾梦越风波。

昨夜狂风度,

吹折江头树。

渺渺暗无边,

行人在何处?

好乘浮云骢,

佳期兰渚东。

鸳鸯绿浦上,

翡翠锦屏中。

自怜十五余,

颜色桃花红。

那作商人妇,

愁水复愁风!

李益诗鉴赏

此诗与李白的《长干行》,犹如出自同一诗人之手的姊妹篇。两首诗不仅抒写方式相同,而且诗的风格和情韵也一致。因其“设色缀词,宛然太白”(《唐诗别裁集》),这首诗竟被编入李白集中,可见“李益五古,得太白之深”(明陆时雍《诗镜总论》)。

临滹沱见蕃使列名

李益

漠南春色到滹沱,

杨柳青青塞马多。

万里关山今不闭,

汉家频许郅支和。

李益诗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去滹沱会见蕃使的情景和感想。“滹(hū乎)沱”,水名,源出今山西五台山东北泰戏山,东流入河北平原,经正定、任丘,在献县与滏阳河汇合为子牙河。唐代回纥使者至京城长安(今西安市), 照例取道滹沱,参照诗的内容看,题中“蕃使”, 当指回纥。唐同回纥虽也有过一些冲突,但总的说来,关系较好。回纥为了摆脱突厥的奴役,一直归附唐朝。唐朝为了击退突厥、吐蕃的侵掠,对回纥采取保护、联合的策略,并应回纥的请求,先后嫁了四个公主到回纥。据《旧唐书·回纥传》记载:德宗贞元三年(787),回纥遣使者来贡方物,且请和亲。贞元四年十月,回纥公主及使者来唐迎亲,“凡遣人千余,纳聘马二千。德宗令朔州(今山西朔县西南)、太原分留七百人,其(回纥)宰相首领皆至,分馆鸿胪、将作。”这次迎娶的,就是德宗之女咸安公主,使者十月到京,回程至滹沱,当在贞元五年春日,观诗中“漠南春色”的措词和所写隆重景象,诗中所写可能就是这次接待下嫁回纥的咸安公主的活动。“列名”,指被列为正式参与会见的成员。

江南曲

李益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

李益诗鉴赏

这首诗写商人妇因丈夫外出、逾期不归的怨艾之情。

全诗均以商人妇的口吻来写。开头两句,诉说她嫁给一个商人,丈夫由长江入蜀经商一去不归,她天天都在等待,然而,秋水望穿,希望却一次次落空。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

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

风起杨花愁杀人。

李益诗鉴赏

怀古诗多从眼前历史遗迹起兴,以今昔盛衰立意,在抒写历史沧桑感之中寄寓某种现实感慨。该篇即为典型的诗例。题内“汴河”,指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当年炀帝为了冶游享乐,先后发民工百余万开通运河,沿堤植柳,并在汴水之滨建造了豪华的行宫。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诗鉴赏

这首诗是李益颇具代表性的边塞诗。

受降城是唐高宗时朔方总管张仁愿为抵御突厥的入侵而建筑的。有东、西、中三城。中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东城在今托克托县南,西城在今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这里指的是西城。

隋宫燕

李益

燕语如伤旧国春,

宫花欲落旋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

几度飞来不见人。

李益诗鉴赏

隋炀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十分荒淫嬉游、奢侈腐化的昏庸皇帝,他在位十三年,曾三次带了妃嫔、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下扬州游玩,耗尽民力、财力,给广大劳动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当他第三次要下扬州时,大臣们一再谏阻,他不但不听,反而把那些进谏的大臣一个个杀掉。在大业十二年( 616)到扬州后,全国已到处燃起了农民起义的烈火,使他再也不能回到洛阳和长安,他只好龟缩在扬州苟延残喘。大业十四年,在行宫里被他的部下宇文化及用白绢缢死。

贞元十六年(800),李益曾客游扬州,见到当年炀帝的行宫遗迹,感慨万端,于是写下了这首怀古的七绝《隋宫燕》。

塞下曲

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

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

仍留一箭定天山。

李益诗鉴赏

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是抒发将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情绪,情调偏于感伤,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塞下曲》便是这方面较著名的一首。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

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

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

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

为拂绿琴埃。

李益诗鉴赏

李益和苗发、司空曙,均为“大历十才子”,彼此是诗友。诗题曰《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诗中最活跃的形象便是傍晚袭来的一阵微风。它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也是结构全诗的线索。这首诗通过微风的形象,细腻地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写了思念故人的渴望。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

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

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

秋山又几重。

李益诗鉴赏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与表弟(外弟)久别重逢又匆匆话别的情景。写尽了人生聚散的无奈。

立秋前一日览镜

李益

万事销身外,

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

明日对秋风。

李益诗鉴赏

这首诗,应为诗人失意时的即兴之作,深蕴身世感慨和人生体验,构思精巧,颇有情致。

鹧鸪词

李益

湘江斑竹枝,

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

郎从何处归?

李益诗鉴赏

这是一首乐府诗,收在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近代曲辞》中。

这首《鹧鸪词》,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抒情意味浓厚。

洛 桥

李益

金谷园中柳,

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

独上洛阳桥。

李益诗鉴赏

“洛桥”,一作“上洛桥”,即天津桥,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市)。大唐盛世之时,每逢阳春时节,这里是贵达士女云集游春的繁华胜地。但在安、史乱后,已无往日盛景。

河南县还有一处名园遗址,即西晋门阀豪富石崇的别庐金谷园,在洛桥北望,隐约可见。诗人春日独上洛阳桥,北望金谷园,即景抒怀,以寄感慨。

度破讷沙二首(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李益诗鉴赏

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号称最大。

唐宪宗元和初,回鹘曾以骑兵进犯,与镇武节度使驻兵在此交战,诗应是概括了这样的历史内容。“破讷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新唐书·地理志七》)。

边 思

李益

腰垂锦带佩吴钩,

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

只将诗思入凉州。

李益诗鉴赏

这首诗颇象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的。但它并不单纯描画外在的形貌装束,而是在潇洒风流的语调中流露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寄寓着苍凉的时代和个人身世的感慨。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诗鉴赏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由于注入了诗人自己的感情,这一场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益对边塞景物和军旅生涯有切身的体验。他的边塞诗与有些人的作品不同,并非出于想象或模拟,而是直接来源于生活,因而诗中往往隐藏着他自身的影子,对读者有特殊的感染力量。此诗的题目是《从军北征》,说明诗人也参加了这次远征,正如黄叔燦在《唐诗笺注》中所指出,“碛里征人,妙在不说着自己,而己在其中”。

听晓角

李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

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

秋风卷入《小单于》。

李益诗鉴赏

这首诗表现的是征人的边愁乡思,但诗中只有一片角声在回荡,一群塞鸿在盘旋,既没有明白说出征人的愁思,甚至始终没有让征人出场。诗篇采用的是镜中取影手法,从角声、塞鸿折射出征人的处境和心情。它不直接写人,而人在诗中;不直接写情,而情见诗外。

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

李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

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无人问,

遣向邻房觅户钩。

李益诗鉴赏

唐代长安城东北角的长乐坊,座落着一处佛寺,寺内朱红色大楼巍然屹立,富丽堂皇。这就是唐睿宗的旧宅,有名的安国寺红楼院。广宣是一位善诗的僧人,宪宗、穆宗两朝,都做内供奉,赐居红楼院。他与刘禹锡、韩愈、白居易等常有往来,与李益诗酒唱和,交往密切。

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李益来到红楼院,碰巧遇上广宣外出,不得入内,但又不愿离去,于是在门外观赏院内景色,写下了这首颇富逸趣的七绝。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

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

不待天明尽北飞。

李益诗鉴赏

这首《春夜闻笛》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

从李益今存诗作可知他曾到过扬州,渡过淮河,经过盱眙(今安徽凤阳东)。诗中“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常为战场。诗人自称“迁客”,当是贬谪从军南来。诗意主要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发迁客的归思。

行 舟

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

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

天晴共上望乡楼。

李益诗鉴赏

这首诗写得轻盈灵动,且有韵外之味。

写 情

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

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

任他明月下西楼。

李益诗鉴赏

这首七绝以《写情》为题,描写了恋人失约后的痛苦心情。

此诗所写的时间大概是在女友失约后的当天晚上。

上汝州城楼

李益

黄昏鼓角似边州,

三十年前上此楼。

今日山川对垂泪,

伤心不独为悲秋。

李益诗鉴赏

这是一首登临抒慨之作。汝州,唐时属于都畿道,州治在今河南临汝县。从地理位置来说,河南本是中州之地,汝州更是王畿近甸,本来应当是人烟相接,桑柘遍野的和平富庶之乡。但安史乱起,洛阳附近一带沦为战场,屡经兵火洗劫,早已残破不堪,安史乱平,藩镇割据,淮西地区从代宗大历十四年李希烈割据叛乱,到宪宗元和十二年吴元济被平定,前后被军阀割据近四十年(779-817),其间战争频仍,汝州地近蔡州,正是与军阀交战的前线地区。这首诗当作于元和十二年淮西藩镇被讨灭之前。诗的开头一句“黄昏鼓角似边州”,就以深沉感喟的笔触勾画出一幅荒凉颓败、充满战争气氛的图景:日暮黄昏,田野萧条,凄凉的鼓角声不断地传到城楼上来。登楼环顾,恍惚中觉得置身于沿边的州郡。这种感受,令人联想起杜甫《秦州杂诗》中的某些诗句:“ 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但那是置身真正的边郡,而李益却是身在王畿近甸的心腹之地,气氛竟如同边州,则汝州一带军事形势的紧张和景象的寥落可知,一“似”字正包含无限伤时感乱之痛。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