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首页 我读过的 世界名著 诺奖作品
国学名著 科幻名著 言情名著 恐怖名著
历史小说 武侠名著 教育名著 传记名著

位置:我读过的 > 《唐诗大全》目录

罗隐的诗(3)


自 遣

罗 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罗隐诗鉴赏

罗隐仕途坎坷 ,十举进士而不第 ,于是作《自遣》。这首诗表现了他在政治失意后的颓丧情绪 ,其 中未必不含一点愤世嫉俗之意。这首诗历来为人传诵,除反映了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典型的人生观外,尤其不容忽略,是诗在艺术表现上颇有独特之处。

这首先表现在诗歌形象性的追求上。初看此诗无一景语而全属率直的抒情。但诗中所有情语都不是抽象的抒情,而能够给人一个具体完整的印象。如首句说不必 患得患失,倘若直说便抽象化、概念化。而写成“得即高歌失即休”那种半是自白、半是劝世的口吻,尤其是仰面“高歌”的情状,则给人生动具体的感受。情而有 “态”,便形象化 。次句不说“多愁多 恨”太无聊 ,而说“亦悠悠”。悠悠,不尽,意谓太 难熬受。也就收到具体生动之效 ,不特是趁韵而已。 同样,不说得过且过而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更将“ 得即高歌失即休 ”一语具体化,一个放歌纵酒的旷士形象呼之欲出。仅指出这一点仍不够,还要看到这一形象具有突出个性。只要将此诗与同含“及时行乐”意蕴的杜秋娘所歌《金 缕曲》相比较,便不难看到 。那里说的是花儿与少年 ,所以“莫待无花空折枝”,颇有不负青春 、及时努力的意 味;而这里取象于放歌纵酒,更带迟暮的颓丧 ,“今 朝有酒今朝醉”总使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嫉之情。二诗并不雷同。

此诗艺术表现上更其成功之处,则在于重迭中求变化,从而形成绝妙的咏叹调。一是情感上的重迭变化。首句先括尽题意,说得时诚可高兴失时亦不必悲伤;次 句则是首句的补充,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三、四句则又回到正面立意上来,分别突出了首句的意思 :“今朝有 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 ,“明日 愁来明日愁 ”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总之, 从头至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二是音响即字词上的重迭变化。首句前四字与后三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即”)重迭;次句是紧缩式,意思是多愁悠悠, 多恨亦悠悠,形成同意反复。三、四句句式相同,但三句中“今朝”两字重迭,四句中“明日愁”竟然三字重迭,但前“愁”字属名词 ,后“愁”字乃动词, 词性亦有变化。可以说,每一句都是重迭与变化手牵手走,而每一句具体表现又各各不同。把重迭与变化统一的手法运用得尽情尽致。

鹦 鹉

罗 隐

莫恨雕笼翠羽残,

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

语得分明出转难。

罗隐诗鉴赏

三国时候的名士祢衡有一篇《鹦鹉赋 》,是托物 言志之作。祢衡为人恃才傲物,先后得罪过曹操与刘表,到处不被容纳,最后又被遣送到江夏太守黄祖处,在一次宴会上即席赋篇,假借鹦鹉以抒发自己托身事人的遭遇和忧谗畏讥的心理。罗隐的这首诗,命意亦相类似。

“莫恨雕笼翠羽残 ,江南地暖陇西寒。”“陇西”, 指陇山(六盘山南段别称 ,延伸于陕西、甘肃边境)以西,旧传为鹦鹉产地 ,故鹦鹉亦称“陇客”。诗人 在江南见到的这头鹦鹉,已被人剪了翅膀,关进雕花的笼子里,所以用上面两句话来安抚它:且莫感慨自己被拘囚的命运,这个地方毕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多了。话 虽这么说,“莫恨”其实是有“恨”,所以细心人不难听出其弦外之音:尽管现在不愁温饱,而不能奋翅高飞,终不免叫人感到可惜。罗隐生当唐末纷乱时世,虽然 怀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大半辈子,无所遇合,到五十五岁那年投奔割据江浙一带的钱鏐,才算有了安身之地。他这时的处境,跟这头笼中鹦鹉颇有 某些相似。这两句诗分明写他那种自嘲而又自解的矛盾心理。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鹦鹉的 特点是善于学人言语,后面两句诗就抓住这点加以生发。诗人以劝诫的口吻对鹦鹉说:你还是不要说话过于明晰吧,明白的话语反而难以出口呵!这里含蓄的意思是:语言不慎,足以招祸;为求免祸,必须慎言。

当然,鹦鹉本身是无所谓出语惹祸的,显然又是作者的自我比况。据传罗隐在江东很受钱鏐礼遇。但祢衡当年也曾受过宠幸,而最终仍因忤触黄祖被杀。何况罗 隐养成的愤世嫉俗的思想和好为讥刺的习气,一时也难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对钱鏐产生某种疑惧心理,完全是可理解的。

这首咏物诗,不同于一般的比兴托物,而是借用向鹦鹉说话的形式来吐露自己的心曲,劝鹦鹉实是劝自己 ,劝自己实是抒泄自己内心的悲慨,淡淡说来, 却耐人寻味。

金钱花

罗 隐

占得佳名绕树芳,

依依相伴向秋光。

若教此物堪收贮,

应被豪门尽劚将。

罗隐诗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寄意的诗。金钱花即旋覆花,夏秋开花,花色金黄,花朵圆而覆下,中央呈筒状,形如铜钱,娇美可爱 。诗题“金钱花”,然而其主旨并不 在咏花。

起句“占得佳名绕树芳”,一开头 ,诗人就极口 称赞花的名字起得好。“占得佳名”,用字遣词,值得细细玩味 。“绕树芳”三字则不仅传神地描写出金钱 花柔弱美妙的身姿,而且告诉人们,它还有沁人心脾的芳香呢!这一句,作者以极为赞赏的口吻,写出了金钱花的名称、形态、香气,引人瞩目。

“依依相伴向秋光 ”,与上一句意脉相通。金钱 花一朵挨着一朵,丛丛簇簇 ,就象情投意合的伴侣, 卿卿我我,亲密无间,给人以悦目怡心、美不胜收之感。金黄色的花朵又总是迎着阳光开放 ,色泽鲜丽, 娇艳动人。作者把金钱花写得楚楚动人 ,可亲可爱。 光就上两句看,诗人似乎只在欣赏花草。然一读下文,便知作者匠心独运,旨意全在引起后面两句议论:“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金钱花如此娇柔迷 人,如果它真的是金钱可以收藏的话,那些豪门权贵就会毫不怜惜地把它全部挖掘砍光了!这二句,出言冷隽,恰似一把锋利的匕首,一下揭穿了剥削者残酷无情、 贪得无厌的本性。由此可见,作者越是渲染金钱花的姿色和芳香,越能反衬出议论的魅力。

前后鲜明的对照,突出了诗的主旨。而后二句中作者故意欲擒先纵 ,先用了一个假设的口气 ,随后一个“尽”字,予以坚决肯定。诗意迭宕,显得更加有力。

罗隐的诗,笔锋犀利泼辣,善于把冷隽的讽剌与深沉的愤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堪称别具一格。此诗就表现出这个特色。

罗 隐

灞岸晴来送别频,

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

争解垂丝绊路人?

罗隐诗鉴赏

这首咏柳七绝是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的送别情景的。不过它不是写自己送别,而是议论他人送别;不是议论一般的夫妻或亲友离别相送,而是有感于 倡女送别相好的缠绵情景。这一切不是以直写的方式出现,而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托物写人,借助春柳的形象来表现,因而较之一般的送别诗,这首咏柳诗在思想和 艺术上都很有创新。

诗题曰“柳”,即是咏柳,因而通篇用赋,但又有比兴。它的比兴手法用得灵活巧妙,若即若离,亦比亦兴。首句即景兴起,赋而兴,以送别带出柳:晴和的春日,灞水桥边,一批又一批的离人,折柳送别。

次句写柳条依拂,相偎相倚,比喻显豁,又兴起后两句的感慨 。“相偎相倚”,写出春风中垂柳婀娜姿态, 更使人想见青年男女临别时亲昵、难舍的情景。他们别情依依,不胜春意缠绵。然而他们不象亲友,更不类夫妻,似乎是热恋的情侣,还仿佛彼此明白别后再无会 期,要享尽这临别前的每刻春光,实际上这是倡女送别相好客人。后二句,感慨飞絮无定和柳条缠人,赋柳而喻人 ,点出暮春季节,点破送别双方的身份。 诗人以“飞絮无定 ”,暗喻这种女子自身的命运归宿 都掌握不了,又以“ 垂丝绊路人 ”,指出她们不能、也不理解那些过路客人的心情,用缠绵的情丝是留不住的。“争”通“怎”,末句一作“争把长条绊得人”,语意略同 ,更直截点出她们是青楼倡女。总起来说, 诗意是在调侃这些身不由己的倡女,可怜她们徒然地卖弄风情,然而诗人的态度是同情委婉的,有一种难名的感叹在其中。

在唐代,士子和倡女是繁华都市中的两种比较活跃的阶层。他们之间的等级地位有别,却有种种联系,许多韵事;更有某种共同命运,类似遭遇。《琵琶行》里 那位“老大嫁作商人妇”的长安名妓和身为“江州司马”的长安才子白居易 ,有着“同是天涯沦落人” 的类似遭遇和命运。在这首《柳》中,罗隐有意无意地在嘲弄他人邂逅离别之中,又流露一种自我解嘲的苦涩情调。诗人虽然感慨倡女身不由己,但他也懂得自己的 命运同样身不由己 ,前途“可能俱是不如人” (罗隐《赠妓云英》)。所以在那飞絮无定、柳丝缠人的意象中,寄托的不仅是倡女自家与所别路人的命运遭遇 ,而是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所有“天涯沦落人” 的不幸,是一种对人生甘苦的深沉的感叹。

这首诗句句赋柳,而句句比人,暗喻贴切,用意明显,同时由比而兴,引出议论 。所以赋柳,喻人, 描写,议论,笔到意到,浑然一体,发人兴味。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

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

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

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

淡烟乔木隔绵州。

罗隐诗鉴赏

诗题一作《魏城逢故人》。诗中提到锦江、绵州、绵谷三个地名。锦江在四川成都市的南面;由成都向东北方向行进 ,首先到达绵州(今四川绵阳县);再 继续东北行,便可到达绵谷(今四川广元县 )。诗题 中的“ 蔡氏昆仲 ”,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在罗隐离开锦江,经过绵州回到绵谷以后,蔡氏兄弟还在成都。这首诗追忆昔游,抒发对友人的留念之情。

首联以赋体叙事 ,字里行间流露喜悦惊讶之情。 锦江是名胜之地,能去游一次,已是很高兴、很幸福的了,何况是“一年两度 ”,又是在极适于游玩的季 节。两个“值”字,蕴含际此春秋佳日之意。这两句所蕴含的感情,直灌全篇。

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 处不遮楼 ”,深得锦江美景的神韵,是全诗中最富有 诗意的句子。这两句分别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

而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依恋。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深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 。春游锦城时, 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恋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 。秋游锦城时,秋云舒卷, 云与楼相映衬而景色更美,故称“好云 ”。诗人为之 目摇神移,而诗人却说,是那美丽的云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盖。“碍马”、“遮楼”,不说有人 ,而自见人在。用笔简炼含 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碍”字、“遮”字用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之妙,而且很带了几分俏皮的味道。就像把“可爱”说成“可憎”或“讨厌”一样, 这里用了“碍”与“遮”描述使人神往不已的开心事,正话反说,显得别有滋味。这两句诗,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意态潇洒,达到了神而化之的境 界。

颈联写辞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

在离人眼里,锦江之山好象因我之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声。美丽多情的锦城啊,真使人魂牵梦绕,肝肠寸断!

中间二联分别通过写锦江的地上芳草、空中好云、山脉、河流的可爱和多情,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爱,寄托对他们的怀念。作者只说锦城的草、云、山、水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蔡氏兄弟的多情,含蓄而有韵味。

末联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诗人把中间二联“芳草”、“好云”、“断山”、“流水”的缠绵情意 ,都归落到对友人的怀念上去, 说今天因为怀想您们,回头再望锦城,只见远树朦胧,云遮雾绕。用乔木高耸 、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自己 的情思,结束全篇,情韵悠长,余味无限。

这首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结构齐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玲珑剔透的艺术精品。

罗 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诗鉴赏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 ,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 贡献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叹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域 。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 、形容词——

“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 。其实这只是正言 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 效果就更强。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

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 。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 四句主议。“ 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 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 :“为谁辛苦”? “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 ,使人觉感慨无穷。 诗人怜惜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此诗抓住蜜蜂特点, 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浅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 。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 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嘲。两种解会似相龃龉,其实皆允。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 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 ,但“寓意”就不那么肤浅和确定。如此诗, 大抵作者从蜂的“ 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 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 ,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辛苦人生,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 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 好了歌 ”);一种是“ 运锄耕劚侵星起”而 “到头禾黍属他人 ”。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 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释 了。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