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首页 | 我读过的 | 世界名著 | 诺奖作品 |
国学名著 | 科幻名著 | 言情名著 | 恐怖名著 |
历史小说 | 武侠名著 | 教育名著 | 传记名著 |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④,故混而为一⑤。其上不徼⑥,其下不昧⑦,绳绳兮⑧不可名,复归于无物⑨。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⑩。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⑾。能知古始,是谓道纪⑿。
[译文]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注释]
①夷:无色。
②希:无声。
③微:无形。以上夷、希、微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人的感官无法把握住"道"。这三个名词都是幽而不显的意思。
④致诘:诘,音ji(阳平),意为追问、究问、反问。致诘意为思议。
⑤一:本章的一指"道"。
⑥徼:音jiao(上声)。清白、清晰、光明之意。
⑦昧:阴暗。
⑧绳绳:不清楚、纷芸不绝。
⑨无物:无形状的物,即"道"。
⑩惚恍:若有若无,闪烁不定。
⑾有:指具体事物。
⑿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初始。
⒀道纪:"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
[引语]
本章是描述“道”体的。在第六章和第八章,分别以具体的形象——山谷和水,来比喻道的虚空和柔弱。本章以抽象的理解,来描述“道”的性质,并讲到运用“道”的规律。在这里,“道”即是“一”。在前面几章中,老子所说过的“道”有两种内涵,一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即宇宙本体;一是指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这两者之间实际是相互联系的。本章所讲的“一”(即“道”)包含有以上所讲“道”的两方面内涵。老子描述了“道”的虚无飘渺,不可感知,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然而又是确实存在的,是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不象”。“道”有其自身的变化运动规律,掌握这种规律,便是了解具体事物的根本。
[评析]
超脱于具体事物之上的“道”,与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没有具体的形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它无边无际地无古无今地存在着,时隐时现,难以命名。“道”不是普通意义的物,是没有形体可见的东西。在此,老子用经验世界的一些概念对它加以解释,然后又一一否定,反衬出“道”的深微奥秘之处。但是“道”的普遍规律自古以来就支配着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要认识和把握现实存在的个别事物,就必须把握“道”的运动规律,认识“道”的普遍原理。理想中的“圣人”能够掌握自古以固存的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可以驾驭现实存在,这是因为他悟出了“道”性。下一章紧接着对此作了阐述。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为一。
【注释】致诘:究诘,追究。
夷、希、微,这些都是老子用来描述道的这种难于感知。因道无形无状,所以难以用感官来感觉它,而只能以我们的经验,用我们的思维去觉悟。道既是万物的本原、本体,又是万物生成变化的普遍规律。
《吕氏春秋.仲夏纪》中说: "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几于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现代科学家也认为,天体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原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夸克构成,而夸克是看不见的。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注释】不皦:不显明。不昧:不摸糊。绳绳不可名:幽昧渺茫,难以形容。
其上不皦,是说天地之始,浑沌一气,其景象不太显明。其下不昧,是说天地万物生成之后,这些有形有象的东西,其生长变化却是有规迹可寻,其情状并不模糊。这万物赖以生成变化的东西,它绵延不绝又未尝须臾离去,却又难以名称概括,只好复归于无物之称谓。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
【注释】无状之状:是说其不可见但可知,却又无法形容的"道"的无形状态。恍惚:若有若无,微妙难测。
化生万物的原物质与化生所遵循的规律,欲说其无,万物却由之以成;欲言其有,而又不见其形,所以说它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其惚恍难名。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有人们经常碰到却又难以认识的这种浑沌现象,但这浑沌现象并不是简单的无序,而是无序中的有序,是一种不具备周期性和其他对称性的有序,所以老子称之为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注释】老子探讨客体世界的本质,是建立在个体分折与整体思维基础上的综合,是分折与综合的有机统一;是一种模糊思维中的有序思维,并力图予以整体地把握。他把古往今来宇宙万物的变化,都纳入道的范畴进行思维,把规律从浑沌的总体中整理出来,使之清淅化和有序化。而客观世界的起始和终结,却实在是难以见知,所以老子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严复说:"见首见尾,必有穷之物;道与宇宙,皆无穷者也,何由见之?"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释】执:依据、根据。御:驾驭。古始:原始。道纪:道的纲纪,道的规律。
虚通之道,自古固存,其原始虽然恍惚不清,好象什么也没有,但实际却是一种真实的
存在,它就是造就万物的元物质和这些元物质在万物演化时所依循的法则。老子就是根据其
下造就的这些清清楚楚的万物和较为清楚的万物演化所遵循的规律,推知了那远古以来就存
在的惟恍惟惚的道。
意译
看它看不见,可名为夷;
听它听不到,可名为希;
摸它摸不着,可名为微;
在这三方面都无法穷源竟委,所以只能把它们合在一起来描述一下。
它的原始不太显明,但它的后为来却不模糊,其绵延不绝却又难以名称概括,只好复归于无物之称谓。
这可谓是没有形状的态状,没有景象的迹象,这叫做"恍惚"。
迎着它,看不见它的源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结尾。
掌握古始就有的道,来驾驭现今的事物。能知识古往今来,这可谓是道的纲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