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欧阳修全集》目录 > 正文
分享到:

宋学开创者欧阳修  > 返回《欧阳修全集》目录

世界名著每日读(ticesmall):世界名著网微信版,读名著看文章更方便,等待你的到来!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即刻关注>>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更号六一居士。永丰县沙溪乡人。宋真宗景德四年六月二十一日,生于绵州(四川绵阳),当时其父欧阳观任绵州军事推官。四岁时,父机关报在泰州军事判官任上去世;母亲郑氏带他投靠任随州推官的叔叔欧阳晔,在那时居住。因为他父亲为官清廉,死后没有遗产,家贫如洗,买不起笔墨,母亲只好以芦荻画地作笔,以沙滩作纸,教他认字,这就是史书传的“郑夫人画荻教子”。年纪稍长,他又从邻居借书抄读。他天资敏悟,过目不忘,喜作诗赋,老练如成人,所以,自幼就名播乡里。天圣六年,欧阳修二十二岁,便携自己写的诗文到达汉阳,拜见翰林学士胥偃,胥慕其才,遂留置门下。同年冬天,跟胥学士从汉阳到达汴京(开封)。第二年,两试国子监,皆获第一。天圣八年,中进士后,任西京留守推官,掌管文书,从此踏上了仕途。也从那时侯起开始了他的文学活动,他提倡写作古文。景祜元年,升任馆阁校勘,参与修《崇文总目》。当时,宰相吕夷简因循守旧,范中淹主张革新内政,斗争极为尖锐,欧阳修坚决站在范中淹一边,两年后,范中淹被贬谪。欧阳修写了《与高司谏书》为范中淹辩护触怒保守派,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又调任光化军乾德县令,迁武成军节度判官。康定元年,如还京城复职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二年请求外调任滑州通判。庆历三年,宋仁宗颁布范中淹的十项改革措施号称“庆历新政”。仁宗为了广开言路,扩大谏院权力,任命欧阳修等人为谏官。保守派诋毁范仲淹等革新人士为“朋党”,欧阳修作《朋党论》加以批驳。当时仁宗很信任欧阳修,对侍臣说;“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拜为知制(代皇帝拟写文稿),派他视察河东前线,又升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庆历五年,新政失败,杜衍,富弼,范仲淹,韩琦被罢官外调。欧阳修作《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指出“今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邪党更加痛恨他,借欧阳修甥女张氏犯法,将欧阳修牵连下狱。后来虽查明纯属诬蔑,还是被贬为滁州知州,又调任扬州,颍州等地。直到至和元年,才调回京城,任翰林学士,与宋祁等共修《新唐书》。嘉右元年奉使契丹,契丹皇帝命贵臣四人给他押宴,说:“此非常制,以卿重故尔”。次年,主持礼部贡举,痛抑“时文”的险怪风气,提倡平实的文风。大胆改革考试制度,起用了一批有用人才。使文风发生了重大变化。后来升任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邓即位后,欧阳修受到诬陷,出任毫州知州,青州知州,蔡州知州。熙宁五年屡上辞告老,因而于同年六月间退居颍州。翌年闰七月逝世,享年六十六岁。熙宁七年谥为“文忠”。

  欧阳修一生,尽管经历坎坷,但他始终把勤于政事和嗜好读书,紧密相联,相辅相成地取得多方面的成就。在他从政的四十二年间,粉事认真,从不懈怠;治学严谨,对于钻研经史,著书立论,创作诗词,散文,虽有时日理万机,有时困于贬谪,却从未弃置和

本章:1/2  【上页】  【下页】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返回目录  我读过的

大家正在读 >>  

热门名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