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苏辙全集》目录 > 正文
分享到:

栾城集卷四十三◆御史中丞论时事十二首(2)  > 返回《苏辙全集》目录

短篇经典(webliver):读一篇经典的文字,放飞自己的心灵!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即刻关注>>

 【再论分别邪正札子】

臣今月二十二日延和殿进呈札子,论君子小人不可并处朝廷,因复口陈其详,以渎天听。窃观圣意,类不以臣言为非者。然天威咫尺,言词迫遽,有所不尽。退 伏思念,若使邪正并进,皆得与闻国事,此治乱之机,而朝廷所以安危者也。臣误蒙圣恩,典司邦宪,臣而不言,谁法救其失者。谨复稽之古今,考之圣贤之格言, 莫不谓亲近君子,斥远小人,则人主尊荣,国家安乐;疏外君子,进任小人,则人主忧辱,国家危殆。此理之必然,而非一人之私言也。故孔子论为邦,则曰:“放 郑声,远佞人。”子夏论舜之德则曰:“举皋陶,不仁者远。”论汤之德则曰:“举伊尹,不仁者远。”诸葛亮戒其君则曰:“亲贤臣,远小人,此前汉所以兴隆 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凡典册所载,如此之类不可胜纪。至于《周易》所论,尤为详密,皆以君子在内,小人在外,为天地之常理;小人在 内,君子在外,为阴阳之逆节。故一阳在下,其卦为《复》,二阳在下,其卦为《临》。阳虽未盛,而居中得地,圣人知其有可进之道。一阴在下,其卦为《 后》,二阴在下,其卦为《豚》,阴虽未壮,而圣人知其有可畏之渐。若夫居天地之正,得阴阳之和者,惟《泰》而已。《泰》之为象,三阳在内,三阴在外。君子 既得其位,可以有为;小人奠居于外,安而无怨。故圣人名之曰《泰》。《泰》之言安也,言惟此可以久安也。方《泰》之时,若君子能保其位,外安小人,使无失 其所,则天下之安未有艾也。惟恐君子得位,因势陵暴小人,使之在外而不安,则势将必至反复。故《泰》之九三则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窃惟圣人之戒, 深切详尽,所以诲人者至矣。独未闻以小人在外,忧其不悦,而引之于内,以自遗患者也。故臣前所上札子,亦以谓小人虽决不可任以腹心,至于牧守四方,奔走庶 务,各随所长,无所偏废,宠禄恩赐,彼此如一,无迹可指,如此而已。若遂引而置之于内,是犹畏盗贼之欲得财,而导之于寝室,知虎豹之欲食肉,而开之以 牧,天下无此理也。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何者,小人贪利忍耻,击之难去。君子洁身重义,知道之不行,必先引退。 故古语曰:“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盖谓此矣。昔先皇帝以聪明圣智之资,疾颓靡之俗,将以纲纪四方,追迹三代。今观其设意,本非汉、唐之君所能仿佛 也。而一时臣佐,不能将顺圣德,造作诸法,率皆民所不悦。及二圣临御,因民所愿,取而更之,上下忻慰。当此之际,先朝用事之臣,皆布列于朝,自知上逆天 意,下失民心,彷徨躇,若无所措,朝廷虽不斥逐,其势亦自不能复留矣。尚赖二圣慈仁,不加谴责,而宥之于外,盖已厚矣。今者政令已孚,事势大定,而议者 惑于浮说,乃欲招而纳之,与之共事,欲以此调停其党。臣谓此人若返,岂肯徒然而已哉。必将戕害正人,渐复旧事,以快私忿。人

本章:1/6  【上页】  【下页】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返回目录  我读过的

大家正在读 >>  

热门名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