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宋书》目录 > 正文
分享到:

志第七  礼四  > 返回《宋书》目录

音乐经典(yinyue360): 用心发掘最美最经典的音乐!让最悠扬的歌声和乐曲,按摩你的心灵!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即刻关注>>

  宋文帝元嘉三年五月庚午,以诛徐羡之等,仇耻已雪,币告太庙。元嘉三年十二月甲寅,西征谢晦,告太庙、太社。晦平,车驾旋轸,又告。

  元嘉六年七月,太学博士徐道娱上议曰:「伏见太庙烝尝仪注,皇帝行事毕,出便坐,三公已上献,太祝送神于门,然后至尊还拜,百官赞拜,乃退。谨寻清庙之道,所以肃安神也。《礼》曰,庙者,貌也;神灵所冯依也。事亡如存,若常在也。既不应有送神之文,自陈豆荐俎,车驾至止,并弗奉迎。夫不迎而送,送而后辞,暗短之情,实用未达。按时人私祠,诚皆迎送,由于无庙,庶感降来格。因心立意,非王者之礼也。《仪礼》虽太祝迎尸于门,此乃延尸之仪,岂是敬神之典!恐于礼有疑。谨以议上。」有司奏下礼官详判。

  博士江邃议:「在始不逆,明在庙也;卒事而送,节孝思也。若不送而辞,是舍亲也;辞而后送,是遣神也。故孝子不忍违其亲,又不忍遣神。是以祝史送神以成烝尝之义。」博士贺道期议:「乐以迎来,哀以送往。《祭统》'迎牲而不迎尸'。《诗》云:'钟鼓送尸。'郑云:'尸,神象也。'与今仪注不迎而后送,若合符契。」博士荀万秋议:「古之事尸,与今之事神,其义一也。周礼,尸出,送于庙门,拜,尸不顾。《诗》云:'钟鼓送尸。'则送神之义,其来久矣。《记》曰:'迎牲而不迎尸,别嫌也。尸在门外,则疑于臣;入庙中,则全于君。君在门外,则疑于君;入庙,则全于臣。是故不出者,明君臣之义。'」邃等三人谓旧仪为是,唯博士陈珉同道娱议。参详「邃等议虽未尽,然皆依拟经礼。道娱、珉所据难从。今众议不一,宜遵旧体」。诏可。

  元嘉六年九月,太学博士徐道娱上议曰:「祠部下十月三日殷祠,十二日烝祀。谨按禘袷之礼,三年一,五年再。《公羊》所谓五年再殷祭也。在四时之间,《周礼》所谓凡四时之间祀也。盖历岁节月无定,天子诸侯,先后弗同。《礼》称'天子袷尝,诸侯烝袷。有田则祭,无田则荐'。郑注:'天子先袷然后时祭,诸侯先时祭然后祫。有田者既祭又荐新。祭以首时,荐以仲月。'然则大祭四祀,其月各异。天子以孟月殷,仲月烝,诸侯孟月尝,仲月袷也。《春秋》僖公八年秋七月,禘。文公二年八月,大事于太庙。《谷梁传》曰:'著袷尝也。'昭公十五年二月,'有事于武宫'。《左传》曰:'礼也。'又《周礼》'仲冬享烝'。《月令》'季秋尝稻'。晋春烝曲沃,齐十月尝太公,此并孟仲区别不共之明文矣。凡祭必先卜,日用丁巳,如不从,进卜远日。卜未吉,岂容二事,推期而往,理尤可知。寻殷烝祀重,祭荐礼轻。轻尚异月,重宁反同。且'祭不欲数,数则渎'。今隔旬频享,恐于礼为烦。自经纬坟诰,都无一月两献。先儒旧说,皆云殊朔。晋代相承,未审其原。国事之重,莫大乎祀。愚管肤浅,窃以惟疑。请详告下议。」寝不报。

  元嘉七年四月乙丑,有司奏曰:「《礼·丧服》传云:'有死于宫中者,则为之三月不举

本章:1/13  【上页】  【下页】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返回目录  我读过的

大家正在读 >>  

热门名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