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清史稿》目录 > 正文
分享到:

志三  > 返回《清史稿》目录

短篇经典(webliver):读一篇经典的文字,放飞自己的心灵!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即刻关注>>

天文三

日月五星恆星黄赤道十二次值宿昏旦中星

日月五星自古言天之精者,知日月五星为浑象而已。近代西人制大远镜,测得诸曜形体及附近小星晕气各种,古今不同,就其著者录焉。

日之面有小黑形,常运行二十八日满一周。月之面以日光正照显明景,偏照显黑景。其面有凹凸,故虽全明之中,亦有淡黑杂景。

土星之体,彷彿卵形,旧测谓旁有两耳,今测近于赤道星面相逼甚窄,于远赤道所宕甚宽。旁有排定小星五点,最近第一星,约行二日弱;第二星行三日弱;第三星行四日半强;第四星略大,行十六日;第五星行八十日。俱旋行土星一周。

木星之面,常有平行暗景,外有小星四点。第一星行一日七十三刻;第二星行三日五十三刻;第三星略大,行七日十六刻;第四星行十六日七十二刻。俱旋行木星一周。

火星之面,内有无定黑景。

金、水星俱借日为光,合朔弦望如月。

恆星历象考成云:“恆星之名,见于春秋,而四仲中星及斗、牵牛、织女、参、昴、箕、毕、大火、农祥、龙尾、鸟帑、元驷、元鼋之属,散见于尚书、易、诗、左传、国语。至周礼春官冯相氏掌二十八星之位,而礼记月令、大戴礼夏小正稍具诸星见伏之节。盖古者敬天勤民,因时出政,皆以星为纪。秦炬之后,羲和旧术,无复可稽,其传者惟史记天官书,而所载简略。后汉张衡云:‘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二千五百’,而其书不传。至三国时,太史令陈卓始列巫咸、甘、石三家所著星图,总二百八十三官,一千四百六十四星。隋丹元子作步天歌,叙三垣二十八宿,共一千四百六十七星,为观象之津梁,然尚未有各星经纬度数。自唐、宋而后,诸家以仪象考测,始有各星入宿去极度分,视古加密。

“新法算书恆星图表,共星一千二百六十六,分为六等:第一等星一十七,第二等星五十七,第三等星一百八十五,第四等星三百八十九,第五等星三百二十三,第六等星二百九十五,外无名不入等者四百五十九。康熙壬子年钦天监新修仪象志,恆星亦分六等,而其数微异。第一等星一十六,第二等星六十八,第三等星二百零八,第四等星五百一十二,第五等星三百四十二,第六等星七百三十二,共计一千八百七十八。盖观星者以目之所能辨,因其相近,联缀成象而命之名。其微茫昏暗者,多不可考。故各家星官之数,多少不能画一。然列宿及诸大星,则古今中西如一辙也。”

又云:“恆星行即古岁差也,古法俱谓恆星不动,而黄道西移;今谓黄道不动,而恆星东行。盖使恆星不动而黄道西移,则恆星之黄道经纬度宜每岁不同,而赤道经纬度宜终古不变。今测恆星之黄道经度,每岁东行,而纬度不变。至于赤道经度,则逐岁不同,而纬度尤甚。自星纪至鹑首六宫之星,在赤道南者,纬度古多而今渐

本章:1/4  【上页】  【下页】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返回目录  我读过的

大家正在读 >>  

热门名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