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苏利·普吕多姆诗选》目录 > 正文
分享到:

苏利·普吕多姆的生平和创作  > 返回《苏利·普吕多姆诗选》目录

短篇经典(webliver):读一篇经典的文字,放飞自己的心灵!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即刻关注>>

  一、生平

  1839年3月16日,普吕多姆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两岁时父亲去世,这位未来的诗人便与寡居的母亲和一个姐姐一起住在巴黎和巴黎南部的夏特内。据《泰晤士文学副刊》说,他很小时名字前就加上了家人用于他父亲的昵称“苏利”。

  普吕多姆以全班数学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准备进入一所理工学院,可是一场结膜炎打碎了他成为机械师的一切希望。他青年时代的另外两个事件使他终身陷于忧伤,一是失恋:他少年时代就爱上的一位表妹嫁给了另一个男人;另一件则是失去信仰。他在里昂同笃信天主教的亲戚生活在一起,经过这段短暂的信仰稳定期之后,他变成了怀疑论者,尽管他很渴望能有信仰。

  在勒克鲁索的铸造所当了一段时间不长的职员以后,普吕多姆于1860年转而投身法律并在巴黎一家公证处谋到了职位。他得到了一笔遗产,经济上独立了,便从此离开法律专心从事写作。1865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长短诗集》。

  1870年,普吕多姆的生活又一次蒙上了阴影。1月,与他共同生活的叔叔、婶婶和母亲相继去世,使他遭受沉重打击。继而普法战争爆发,艰苦的军旅生活彻底毁掉了他的健康。

  晚年,普吕多姆的诗歌为他带来许多荣誉:入选法兰西学院,提名为荣誉勋位团成员,最后是诺贝尔奖。不幸的是他的健康状况恶化了,风瘫和失眠日甚一日地折磨他。他在夏特内度过了生命的最后15年,于1907年9月7日在妹妹的陪伴下坐在花园里平静地逝世。

  二、文学历程

  苏利·普吕多姆于1860年赴巴黎时,本想去学法律。可两年不到就写起了诗,并在日记中写道,他对学业从他那里夺去的用于艺术的时间感到惋惜。他之所以产生这一新的热忱,原因之一是他加入了一群开始自称为帕那斯派(即高蹈派)的年轻人,这个称呼是为了表明他们同古典主义规范的联系,也表明同在20世纪中已露出过时迹象的浪漫主义的对立。普吕多姆可能在1864年见过这群年轻诗人的领袖德·里斯勒,其时普吕多姆已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首诗,即1863年刊于《国内国外评论》上的《艺术》。据他在《私人日记》中说,起初他对自己作品的平庸感到不满,后来便能极好地把握作品形式,并清醒地认识主体内容的启迪。

  1865年,一位朋友资助印行了普吕多姆诗集的第一卷《长短诗集》。这些抒情诗作表现出深思、忧伤的气氛,对人生之短暂的哀伤和快乐进行思考。普吕多姆那首经常入选诗集的诗《破碎的花瓶》即为一个典型例子。该诗将一只表面看来完好无损实际上却有一道几乎看不见的裂隙的花瓶比作因所爱负心而伤悲的心。凑巧,夏特内的一位朋友将《长短诗集》呈送给了伟大的批评家和文学口味规定者查理-奥古斯丁·圣-伯夫,他肯定了这部诗集,这使它一举成名。这位新起的

本章:1/4  【上页】  【下页】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返回目录  我读过的

大家正在读 >>  

热门名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