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目录 > 正文
分享到:

26、澶渊之盟  > 返回《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目录

短篇经典(webliver):读一篇经典的文字,放飞自己的心灵!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即刻关注>>

1987年夏天我去哈尔滨参加一个国际明史会议,在我个人讲,这也满足了一段心头夙愿。1946年我去东北,曾到长春,只以未能抵达迄北为憾。这次到黑龙江省,也算是幸运。过去从各种读物遇到“松花江”和“黄龙府”的名辞,都已经感慨系之。而我们这一代的生活,也始终因918沈阳事变而开始其颠簸与折磨。既能在有生之日,还能看到这地区的安稳和奠定,已经有了一种快慰。而且从铁路线看下去,很多地区的景物,以大型的耕作地作背景,杂以各种行树,带着烟囱的红色砖房则结构成各式村落,其形态在粗条的模式下有似于欧洲一些国家的情调。哈尔滨到飞机场汽车道二十多里两旁行树的绝对整齐划一,更是我旅行中外之所仅见。据说黑龙江的人口,在抗战结束时不满一千万,今日则已三千三百万。其中汉民族占百分之九十六,所以少数民族纵可能产生局部问题,在比重上已不属重要,这种种发展,都证实我说的长期中历史的合理性。

我作这种议论,其要旨也非提倡大汉“沙文主义”。国家主义种族主义和沙文主义之成为一种坚定和普及的信仰,是现代社会的现象。英法的百年战争初起时,纯系一种朝代国家间的冲突,直到战事末期,民族国家的情绪才开始抬头;德意两国则迟至十九世纪才成为现代的国家。中国人之不重视国家主义更是由来有素。《孟子》一书中提到舜是“东夷之人”,文王是“西夷之人”,为参加科举考试的学者所必读。传统的作史者有如《魏书》的执笔者,更指出“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处分荒服。”也就是利用一种传奇式的根据,去强调中外一家,间接支持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合理与合法。而《魏书》也是廿四史之一。

在这种传统之下,今日中国之所谓汉人,本身已是一种历史上的混成体,除了与少数民族对比,能够借着他们的特殊性格而显示其不同外,不能说是自始至终即已保持其血缘上的独特性。也等于今日之英国人为最先拓殖之土著与意大利人、丹麦人、德国人、法国人的混血民族。

而且中国过去一千年的历史中最重要的一段发展,则是汉多数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在华北长期的武装冲突。这种冲突并非等闲,对很多人讲这不仅是生死存亡之所系,也是成仁取义与放弃节操的分歧点,其中也产生了文天祥和史可法等等可歌可泣的事迹。他们的奋斗,绝非由于一时感情冲动,不容后人一笔勾消。只是站在今日的立场,我们却不能完全保持过去多数民族的观点,抹杀小数民族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迄今哈尔滨还有一个中国民族史学会和中国辽金契丹女真研究会)。这原因很简单,中国境内各民族普遍的通婚由来以久,即本文作者及绝大多数读者也无从有把握的证实自己在血缘上讲,其为汉人实系公元二世纪以前之汉,或称唐人为九世纪以前之唐。其为多数民族与少数民族混成的继承人,则难于辩驳。

根据以

本章:1/5  【上页】  【下页】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返回目录  我读过的

大家正在读 >>  

热门名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