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大历史》目录 > 正文
分享到:

第十九章 百日维新、民国成立和五四运动(2)  > 返回《中国大历史》目录

短篇经典(webliver):读一篇经典的文字,放飞自己的心灵!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即刻关注>>

新旧体制不衔接

民国成立后的20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孙中山将总统的职位让与袁世凯,他就是1**8年出卖光绪帝 的人物,只因为他这时候还控制着满清的新式陆军,理论上还有打败革命党的可能。有了这样的妥协,和平成为事实。欧战在1914年爆发,列强无力东顾,日本 于翌年向袁提“二十一条”,这些条件如果全部履行,中国在理论上和事实上都成了日本的保护国。幸亏袁世凯死在1916年,他的皇帝也只做了81天,因为各 方的反对,他临死之前已将帝制撤消。在这段混淆的局面里,又有蓄辫的将领张勋复辟。1917年他将宣统搬出来再度称帝。这一次为时更短,君主制度只存在了 21天。从这时起迄至蒋介石于1928年北伐成功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中国进入军阀割据阶段。

在这十余年期间,中国有两 个**政府:一在北京,由北洋军阀承接交替;一在广州,以孙中山的护法运动为理论上的重心。可是两方所能控制的地域都极有限。内战经常沿着铁道线上展开; 军阀以他们的派系区分。西※藏与外蒙脱离了中国的掌握。后者的分离从此具有永久性。外国的炮艇不断在中国内河航行。国际贸易由各大城市里的外国租界操纵, 注重各色商人的短期利润,无视于中国的长期发展。出口物品以农业为主,进口货品主要针对新兴小市民阶级的嗜好与购买力。这批人士为数过少。他们的兴趣过于 倾向于西方,因之不足以改变人口众多和带着大块陆地的中国之命运。

以上各种情节与景象有如万花筒,只在半个世纪之后才显示了 它们历史上的一贯生。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现代体制需要所有因素都能在数目字上管理。旧式的组织不以**为各部分总和之代表,反倒以一种 道德上的力量自居,将各部分牵扯出来,也将它们的力量视作彼此相等而互相抵消。于是全体都立于一种微妙平衡的局面里保持表面上的宁静。这种新旧之间的不相 融洽已在民国成立时看出。所以帝制必须取消。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即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 儿。况且皇权之极端与社会组织之无法妥协互相倚重。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以后两次重建帝制图谋也不会失败那样厉害。

可 是向“负”的因素反抗,本身并不能立即成为“正”的力量。我们确定中国的问题适于英文constitutional一字的解说。可是 Constitiution固然可以译作“宪法”,也可以解释而为一种品物之人身结构影响到它的性情、品格和行动范围。中国人历来以文人治国,过度重视 constitution为一纸文书,签字盖章而庄严收藏者。而忽视constitution有似于我人天赋之性能。殊不知议会采一院制或两院制,行政权 由总统或内阁掌握,当日所写之宪法与下面一大群农村

本章:1/7  【上页】  【下页】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返回目录  我读过的

大家正在读 >>  

热门名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