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大历史》目录 > 正文
分享到:

第二十一章 台湾、香港与澳门  > 返回《中国大历史》目录

短篇经典(webliver):读一篇经典的文字,放飞自己的心灵!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即刻关注>>

台湾、香港、澳门与大陆的分合,是中国大历史未来发展的最大课题。但人类的行动在大范围内展开,只循着若干因果关系,不能被各个人的意愿所左右,更难因着他道德上的希望而迁就。

为了保存本书题材的完整。势必再提到台湾香港与澳门的特别情形。理论上,今后台湾的出处很可以改变上章的结论。今日海峡两岸领§导人对台湾问题的专注,主要的也是由于这原因。

台湾的成长

台湾是中国之一省、岛上的土著从来即未有充足之人数成为政④治上或经济上特别的问题。因为说福建或客家方言的移民来临,台湾产生了一种中国大陆文化的分枝,家族间之凝聚力强。日据时代,台湾的农产品以向日本输出稻米、蔗糖、茶叶、樟脑为大宗。可是农业生产未曾构成大规模农场,仍然有如大陆,一般以一家一室耕耘门前屋后的田土为主。只是地理上较为优越,岛上从未有大陆般贫困的情形,例如中国之西北。

国民党在对日胜利接收之后,已将台湾佃农数大为减低。1953年的“耕者有其田”以麦克阿瑟在日本的土地**为蓝本,一家的所有地大致以中等地7英亩半为最高限额,多余的由政府接收重新分配,其代价只有两年半的收成数。实际的付出以30%将自日本接收的工商业股票作数,其余以农产证券用稻米甘薯付给,预计20年偿请,内带4%的利息。这种强制接收、强制重新分配的办法能够执行,乃因当日台湾仍在军政时期,而大陆上**军队来犯的威胁迄未解除。

工业紧随着土地**展开。有了充实之美援,台湾的工业政策首先避免过度投资于有高度声望却无立即效用的企业,着重于以劳力为主体的产品,以出口着眼,因此这国民党控制之地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市场的便宜。当日工业先进国一意向最前进的部门发展,将很多次要商品之市场空前开放。台湾的出口遇到极小的阻力。因着这政策之成功,美援自1965年停止。最近的十余年内,台湾才致力于钢铁的生产、高级科技及汽车之制造。

台湾之独立运动虽然吸引相当注意,但迄至最近不能算作有力左右台湾今后出处的挑战者。他们既无从说服大多数受过教育之人士,也不能争取广大群众。因此**成为无结构而只带着乡土气息的运动。可是这运动引出一个潜在有动力的问题,既有情绪上之煽动性,也在某些方面具有实质,如果处理不善,即不能担保以上情形不会迅速改变。

虽说人民共和国不满,但美国不能算是有意阻挠台湾与大陆间的统一。如果两岸人民找到了适当的方式趋向统一,美国决不可能节外生校提出异议,可是美国政府也没有做中介人的义务去提前促成统一。

两岸关系

说到意识形态,两方面的差异并没有一般想象之大。中国国民

本章:1/4  【上页】  【下页】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返回目录  我读过的

大家正在读 >>  

热门名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