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战争与回忆》目录 > 正文
分享到:

第七十九章(2)  > 返回《战争与回忆》目录

音乐经典(yinyue360): 用心发掘最美最经典的音乐!让最悠扬的歌声和乐曲,按摩你的心灵!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即刻关注>>

虽说这样,战后有一种议论说,当你考虑到奥斯威辛和橡树岭的后果时,美国人和纳粹分子之间出入并不大;两者同样犯下了新的野蛮主义罪行。这是一个引 起争议的论点。每次战争之后,总对那整个可怕的流血事件有一种合乎情理的莫大的反感。种种区别往往会变得模糊不清。所有的一切都是暴行。所有的人都同样有 罪。舆论就是这么说的。按实在讲,这是一场卑鄙龌龊的战争。非常卑鄙龌龊,以致人类不想再打一场战争了。这好歹是走向废除人类这种疯狂的老毛病的开端。不 过在回忆时,实在不可以把它混淆为一种普遍的罪行。这里面有区别。

首先,橡树岭的努力由于生产出铀—235,而在物理学、化学和工业发明方面闯入了新的领域。作为实用工程和人类科学才能的一项功绩,这是出色的,很可能在规模与辉煌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德国人的煤气室和焚尸炉并不是辉煌的、首创的天才杰作。

再 说,在战争中,一旦你遭到攻击时,你可以或是放弃抵抗,听凭掠夺,或是奋起作战。作战的意义就在于设法通过大量屠杀,使对方吓得停止作战。国与国之间必然 会发生政治冲突。在一个理性和科学的时代,这类冲突当然应该通过某种比较明智的手段予以解决,而不“应该通过大规模的屠杀。但是德国和日本的政客们却采用 了这种手段,认为这种手段行得通。我们也只能通过同样的手段来劝阻他们。美国人开始争分夺秒地制造铀弹时,他们无法知道攻击他们的人不会首先制造和使用这 种炸弹。这是一个造成惊慌而动力强大的念头。

所以总的来说,奥斯威辛和橡树岭之间的相似之处似乎是牵强附会的。它们有类似的 地方。两者都是战时创作的巨大、秘密的屠杀手段;两者都在人类经历中揭开了一些可怕的尚未解决的新问题;而且,倘若不是因为国家社会主义的德国,两者全都 不会存在。在奥斯威辛的目的是,精神失常、徒然无益的杀戮。橡树岭的目的是,结束德国发动的全球性战争,而这一点它却做到了。

然 而,当帕格。亨利在一九四四年暮春到橡树岭去的时候,曼哈顿计划象个庞大的战时半身塑像,象历代的手工制成品那样赫然呈现出来。整个计划浪费到了疯狂的地 步。只有对一种决定性新武器的迫切需要,才能说明这个计划是正当的。到一九四四年,担心德国人或日本人会在这类炸弹方面走到美国前面的恐惧心理正在消失; 新的目标是缩短战争。所以军方根据三种不同的理论,建立起三种不同的制造炸弹材料的庞大工业综合企业。哥伦比亚河上的汉福工厂正尽力在生产钚。这是一个没 多大把握的冒险事业,不过跟橡树岭的这两个巨型设施一比,它却是一种光辉灿烂的希望,这两个设施想要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把铀—235分裂开来,而这两种方 法都一再失败,仍然处在劈啪作响的试验阶段。

就连在最高级的官员中,也没几个人知道可能将要面临一场多大的失败。彼得斯上校 知道。

本章:1/6  【上页】  【下页】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返回目录  我读过的

大家正在读 >>  

热门名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