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球通史》目录 > 正文
分享到:

第十三章 俄国(2)  > 返回《全球通史》目录

世界名著每日读(ticesmall):世界名著网微信版,读名著看文章更方便,等待你的到来!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即刻关注>>

 1814年,在彼得堡的生活对青年来说是令人厌倦的。二年中,决定各国命运的一些事件已从我们眼前过去,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是这些事件的参加 者。如今,在彼得堡守着空虚的生活,听老人唠唠叨叨地赞扬过去、指责每一个进步的运动,真叫人忍受不了。我们离他们有100年。

正是象上述这样的情感说明了所谓的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原因。这次起义爆发于1825年12月即亚历山大一世死后。其 首领多半是希望废除农奴制和专制制度、使俄国西方化的军官。由于得不到群众的支持,起义不幸地失败了。当时,俄罗斯人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于西欧普遍的生活 环境,所以,他们的确没准备接受西方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更准确地说,俄国缺乏商业、工业和已在西方的政治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中产阶级。相反,那时存 在的是处于社会低层的、被束缚的、无生气的农奴群众即通常所说的"黑民"与处于社会顶端的贵族和宫廷。因而,种种改革和十二月党人所想望的西方式社会皆得 不到群众的支持。

俄国和西方之间的这些基本差别的意义在于使俄国思想家们分成了两派——西欧派和斯拉夫派。西欧派痛惜上述的差别, 把它们看作是俄国发展速度较缓慢的一个产物。因此,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是彼得大帝,他们极力主张其他统治者要和彼得一样为驱使俄国赶上西方而作出巨大努力。 但是,斯拉夫派否定西欧派关于人类文明是统一的基本看法。他们坚持认为,每个国家都体现和表达了其人民的特殊的民族精神,如果试图使一个国家模仿另一国 家,必然结果将是矛盾和不一致。他们认为,俄国和西方之间的差别是根本的、内在的,反映了民族精神方面而不是进步程度方面的深深的不同点。因此,斯拉夫派 把圣彼得以前时期的谐和一致的俄国社会加以理想化,并把彼得看作是俄罗斯文明和民族团结的主要敌人。他们完全不认为西方社会要好些,他们不接受西方社会, 认为它是唯物主义的、无信仰的、被冲突和革命撕裂了的。

"和俄罗斯的力量、团结及和谐成对比,"斯拉夫派的一个成员写道,"那里只有争吵、分裂和软弱,面对这些东西,我 们的伟大显得更加突出——正象光亮对着阴影一样。……"因此,站在反对方面的一个西欧派成员反驳道:"那里[西欧“的文明全是劳动的成果;科学和技术已花 费了那么多代人的那么多的汗!如果你们丢掉迷信,如果你们抛弃偏见,如果你们不唯恐失掉自己野蛮的过去,如果你们不夸耀自己千百年来的无知,如果你们志在 占有所有民族的成果和世界各地的人类精神所获得的财富,那么,那一切全都能成为你们的。"

二、俄国和欧洲,1856-1905年

斯拉夫派和西欧派之间的争端不是由于一方对另一方的说服,而是由于迅速发展和扩张的西方社会的不可抵抗的压力,才 得到解决。这种压力

本章:1/6  【上页】  【下页】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返回目录  我读过的

大家正在读 >>  

热门名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