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宫词
李商隐
永寿兵来夜不扃,
金莲无复印中庭。
梁台歌管三更罢,
犹自风摇九子铃。
李商隐诗鉴赏
这首诗题为“齐宫词”,却兼咏齐、梁两代。
十一月中旬
至扶风界见梅花
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
非时裛裛香。
素娥惟与月,
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
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
不待作年芳。
李商隐诗鉴赏
这 首咏物诗写于何年,诸说不一,可能是诗人于大中五年(851)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聘请为书记,入蜀时所作。扶风,在今陕西宝鸡市东。他的《韩冬郎即席二 首》,有“剑栈风樯各苦辛,别时冬雪到时春”句。作者赴蜀,在这年冬天,有《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一诗。这首诗或者是在这年所作。
汉宫词
李商隐
青雀西飞竟未回,
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
不赐金茎露一杯。
李商隐诗鉴赏
在这首咏史诗中,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巧妙地将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编织在一起,虚构出一种充满浪漫色彩的艺术形象。
富平少侯
李商隐
七国三边未到忧,
十三身袭富平侯。
不收金弹抛林外,
却惜银床在井头。
彩树转灯珠错落,
绣檀回枕玉雕锼。
当关不报侵晨客,
新得佳人字莫愁。
李商隐诗鉴赏
汉张安世封富平侯,他的孙子张放幼年继承爵位。
但这首诗所咏内容却不切张放行事,可见诗中的“富平少侯”不过是个假托性的人物。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李商隐
暂凭尊酒送无憀,
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
春风争拟惜长条?
含烟惹雾每依依,
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
半留相送半迎归。
李商隐诗鉴赏
这 两诗与杜牧《赠别》主题相同,即和心爱的姑娘分别时的离别之作,但写法各别。离亭指分别时所在之地,亭即驿站。赋得某某,是古人诗题中的习惯用语,即为某 物或某事而作诗之意。诗人在即将分别的驿站之中,写诗来咏叹折柳送别这一由来已久但仍然吸引人的风俗,以表达惜别之情。
宫 妓
李商隐
珠箔轻明拂玉墀,
披香新殿斗腰支。
不须看尽鱼龙戏,
终遣君王怒偃师。
李商隐诗鉴赏
这 是一首歌咏宫廷生活而有所托讽的诗。题目“宫妓”,指唐代宫廷教坊中的歌舞妓。当时京城长安设有左、右教坊(管理宫廷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 舞、百戏的教习排练),左多善歌,右多工舞。唐高祖时,置内教坊于禁中;玄宗开元初,又置于蓬莱宫侧。诗中所写的宫妓,当是这种内教坊中的女乐。
宫 辞
李商隐
君恩如水向东流,
得宠忧移失宠愁。
莫向樽前奏《花落》,
凉风只在殿西头。
李商隐诗鉴赏
这首宫怨诗,抓住宫嫔最切身的得宠失宠来写她们的悲惨命运。
代赠二首(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诗鉴赏
《代赠》,代拟的赠人之作。此题诗二首,这是第一首。诗以一女子的口吻,写她不能与情人相会的愁绪。诗中所写的时间是春日的黄昏。诗人用以景托情的手法,从诗的主人公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中,衬托出她的内心感情。
楚 吟
李商隐
山上离宫宫上楼,
楼前宫畔暮江流。
楚天长短黄昏雨,
宋玉无愁亦自愁。
李商隐诗鉴赏
此诗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认为是开成五年(840)至会昌元年(841)春李商隐楚游时所作,张采田《玉谿生年谱会笺》定为大中二年(848)夏作者离开桂管观察使郑亚幕府之后,留滞荆楚时作。两说何者为确,似难判断。
瑶 池
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
《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
穆王何事不重来?
李商隐诗鉴赏
晚唐好几个皇帝迷信神仙之道,服食丹药,妄求长生,以至服金丹中毒死去。这首诗便是讽刺求仙之虚妄。
相传瑶池是古代神话中仙人西王母住的地方。诗中的“阿母”即西王母,《汉武故事》中称西王母为“玄都阿母”。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至昆仑山,遇西王母,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他。临行之时,西王母作歌赠之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希望)子毋死,尚能复来”穆王答歌曰:“比及三年,将复(返)而野(您的疆土)。”又载:穆王南游,在去黄竹的路途上,遇北风雨雪,有冻人,穆王作《黄竹歌》三章以哀民。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
李商隐
十岁裁诗走马成,
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
李商隐诗鉴赏
这 首诗用一条长题说明作诗的缘由。冬郎,是晚唐诗人韩偓的小名。他的父亲韩瞻,字畏之,李商隐的故交和连襟。大中五年(851)秋末,李商隐离京赴梓州(州 治在今四川三台)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韩偓才十岁,就能够在别宴上即席赋诗,才华惊动一座。大中十年,李商隐返回长安,重诵韩偓题赠的诗句,回忆往 事,写了两首七绝酬答。这是其中的第一篇。
板桥晓别
李商隐
回望高城落晓河,
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
一夜芙蓉红泪多。
李商隐诗鉴赏
这是一首与情人言别的诗。题中“板桥”,指唐代汴州城西的板桥店。这里正像长安西边的渭城一样,是一个行旅往来频繁的地方,也是和亲友言别之处。
李商隐这首诗,则以它特有的奇幻绚烂色彩开辟了言别的一种新境界。
银河吹笙
李商隐
怅望银河吹玉笙,
楼寒院冷接平明。
重衾幽梦他年断,
别树羁雌昨夜惊。
月榭故香因雨发,
风帘残烛隔霜清。
不须浪作缑山意,
湘瑟秦箫自有情。
李商隐诗鉴赏
李商隐的爱情诗中,《银河吹笙》并不常为人们赞叹,但它颇有一点特异之外,值得重视。
重有感
李商隐
玉帐牙旗得上游,
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
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
更无鹰隼與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
早晚星关雪涕收?
李商隐诗鉴赏
大 和九年(835)十一月,宰相李训、凤翔节度使郑注在唐文宗授意下密谋诛灭宦官。事败,李、郑先后被杀,连未曾预谋的宰相王涯、贾餗、舒元舆等也遭族灭, 同时株连者千余人,造成“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惨剧,史称“甘露之变”。事变后,宦官气焰更加嚣张,“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通 鉴》)。开成元年(836)二、三月,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两次上表,力辩王涯等无辜被杀,指斥宦官“擅领甲兵,恣行剽劫”,表示要“修饰封疆,训练士卒, 内为陛下心腹,外为陛下藩垣。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并派人揭露宦官仇士良等人的罪行。一时宦官气焰稍有沉没。作者有感于此事和朝廷依然存在的严重 局势,写了这首诗。因为不久前已就甘露之变写过《有感二首》,所以本篇题为“重有感”。这种标题,类似无题。
夕阳楼
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
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
不知身世自悠悠。
李商隐诗鉴赏
这 首诗写于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秋天。作者题下自注说:“在荥阳。是所知今遂宁萧侍郎牧荥阳日作者。”荥阳即郑州,是李商隐的第二故乡(原籍怀州)。今 遂州萧侍郎,指当时被贬至遂州(属剑南东道)的刑部侍郎萧澣。萧澣在大和七年三月到八年底,曾任郑州刺史,夕阳楼就是他在郑州任上所建。
李商隐受萧的器重与厚遇,所以题注称萧为“所知”。
后萧澣被贬到远州。诗人登夕阳楼,触景伤情,感慨无端,写下这首情致深厚的小诗。
春 雨
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
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
珠箔飘灯烛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
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
万里云罗一雁飞。
李商隐诗鉴赏
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诗中的男主人公穿着白布夹衫,和衣怅卧。他的心中究竟隐藏着什么?究竟何以如此呢?诗在点明怅卧之后,用一句话作了概括的交待:“白门寥落意多违。”据南朝民歌《杨叛儿》:
楚 宫
李商隐
湘波如泪色漻漻,
楚厉迷魂逐恨遥。
枫树夜猿愁自断,
女萝山鬼语相邀。
空归腐败犹难复,
更困腥臊岂易招?
但使故乡三户在,
彩丝谁惜惧长蛟。
李商隐诗鉴赏
关 于此诗的历史背景和寓意,注家说法不一。近人张采田认为是大中二年(848)诗人由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幕返长安途经潭州(今湖南长沙)等地时作,专吊 屈原,并无其他寓意。以张说较是。李商隐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生活道路非常坎坷,此诗既吊屈原,也融进了对社会政治和个人身世的感慨。
晚 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
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
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
归飞体更轻。
李商隐诗鉴赏
首联是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时令正值清爽的初夏。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具体化了—— 初夏凭高远眺所见的晚晴。
天 涯
李商隐
春日在天涯,
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
为湿最高花。
李商隐诗鉴赏
李商隐的这首绝句,“意极悲,语极艳”(杨致轩语),在表现手法上很有特色。
日日(柳叶)
李商隐
日日春光斗日光,
山城斜路杏花香。
几时心绪浑无事,
得及游丝百尺长?
李商隐诗鉴赏
李商隐擅长抒写日常生活中某种微妙的诗意感受。
这首小诗,写的就是春光烂漫所引起的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题一作“春光”。
泪
李商隐
永巷长年怨绮罗,
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
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
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
未抵青袍送玉珂!
李商隐诗鉴赏
这是一首自伤身世的七律,诗的具体写作年份难以确指。有些注家认为是大中二年(848)冬为李德裕遭贬而写,将诗中的一些句子牵合李德裕和诗人的一些本事,不免牵强附会。
此诗写法非常特殊。前面六句,一句一事。首句写宫人失宠。“永巷”是汉宫中幽闭有罪宫嫔之处。
流 莺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
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
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
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
凤城何处有花枝?
李商隐诗鉴赏
这 是李商隐托物寓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诗篇。写作年份不易确定。从诗中写到“漂荡”、“巧啭”和“凤城”来看,可能是“远从桂海,来返玉京”以后所作。宣宗大 中三年(849)春,作者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天官补吏府中趋,玉骨瘦来无一把”(《偶成转韵》),应是他当时生活和心情的写照。
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