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生平简介
李颀(690—751),唐代著名诗人。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寄居颍阳(今河南许昌附近)。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登进士第,曾任新乡县尉。后离职,归隐颍阳。与王维、高适、王昌龄、崔颢、张旭等素有交往,是当时名士之一。
李颀的诗内容丰富,风格洒脱豪放,善于铺叙夸饰以写人状物,音节响亮,语言流畅,气势雄壮。擅长写五古、七言歌行和七律,尤以赠别、边塞和描写音乐的诗篇著称。有《李颀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一百二十多首。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
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
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蒲桃入汉家。
李颀诗鉴赏
作者所处的年代,是唐朝从盛极转向衰败的时代。
王朝统治者逐渐腐化堕落,政治上更是黑暗有加,对内采取野蛮的阶级压迫政策,对外则穷兵黩武,不断滋事挑衅,战争频仍,百姓苦不堪言。给各族人民造成难以忍受的深灾重难。《古从军行》这首诗运用以古喻今的手法,借汉武帝草率的征伐影射了唐玄宗喜功好战,致使将士和西北人民血洒疆场的昏聩举动。
全诗的主题从三个方面展开。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轻启边疆战事后,将士在沙场紧张不安哀怨不满的心态。“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描写战争击碎了边境往日的宁静,戍边官兵白天警惕地登上高山瞭望守哨,只有等到傍晚才能在夜色掩护下到交河饮马。此处的“望”、“傍”两个动词,尽管没有正面刻划将士的内心深处,但借助动态的诗歌描述,却已经含蓄地流露出军心惶恐不安的心灵气息。“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二句,是写胡天风沙漫卷,搅得遮天蔽日,夜晚的刁斗声声入耳,阴森惊栗;远处传来的琵琶声,也充盈了将士的缕缕幽怨。这两句都是借用声音来展现将士的内心情感的,但上句是通过将士对刁斗声的身心体验,来委婉地映衬其对胜利失望的微妙心理;下句则开门见山通过琵琶弹奏的描写来再现将士的愁苦之深。这一层是从动态和声音两个侧面细致刻写出喜功好战动辄发动战争之举,不得人心。
诗歌中间四句为第二层,重点描写塞外的凄苦荒凉和战争的残酷。“野营万里无城郭”,是说部队安营扎寨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方园“万里”没有城镇,表明环境的艰难。另一方面,“城郭”,在古代的主要作用是抵御敌人进攻,现在唐军所进击的胡地却“万里无城郭”,这就可见征战的艰苦和盲目性;“雨雪纷纷连大漠”,是说气候变化无常时而雨时而雪相继笼罩着大漠同样用以描写边地生活的艰苦。“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又从西北各族人民的切身感受来侧面地反映、揭露战争的非正义性。“胡儿”因为战争流离失所,只能“泪儿双双落”,连天空的大雁也不堪战争之苦日夜哀鸣。这样就从战争双方遭受战争之苦的角度写出了动辄兴兵,妄发战争与民心有悖的客观事实。
最后四句为第三层,巧妙地指出挑起战争的罪魁,并运用鲜明的对比,说明拓边战争所付代价之高而收效甚微,富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将士参加拓边战争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被今天的汉武帝—— 唐玄宗送上战场的。“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二句,是指既然战争不利而皇帝又不准收兵,战士们就只有冒着生命危险继续跟着将帅作战了。“使遮玉门”又将唐玄宗那昏庸、暴戾、不恤下情的形象给点染得淋漓尽致。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命李广利攻大宛,到贰师城夺取好马。因为路途遥远,给养不足,士兵饥乏,死伤甚众,于是请求罢兵。汉武帝大怒,命人挡住玉门关,这是“使遮玉门”的典故。“应将”是诗人的激愤之词。唐玄宗的举动不合军心民意,属于不“应”的范畴,但他却严令逼迫将士拓边,让士兵冒死“逐轻车”,这就越发显示出他这个战争罪魁的专横跋扈。“年年战骨埋荒外”,反映出拓边战争费时久,损失大,代价昂贵,兵士命运悲惨,只落得埋骨于荒野之间的结局。“空见蒲桃入汉家”,反衬出战争收获之小,蒲桃即葡萄,代指从西城虏掠来的一点财物,损失如此之大的战争,不过换来“葡萄”一类的东西,而就连这些东西也被皇帝霸占享用了。这里的对比,并非仅仅在于揭示所付代价与收获之间的巨大矛盾,而且在于进一步揭露唐玄宗自私、虚伪与残暴。从而使读者深刻意识到拓边战争并非“神圣”。
这首诗歌具有强烈的反对不义战争的思想倾向,喊出了人民的心声,和杜甫的《兵车行》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是“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两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正如殷王番所评论:“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秀,杂歌咸善,玄理最长。”《古从军行》在艺术上也颇具特色,诗人将对偶的句式,对比的手法,活泼的典故,强烈的讽刺,巧妙间用,表达出诗人慷慨深沉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赠张旭
李颀
张公性嗜酒,
豁达无所营。
皓首穷草隶,
时称太湖精。
露顶据胡床,
长叫三五声。
兴来洒素壁,
挥笔如流星。
下舍风萧条,
寒草满户庭。
问家何所有?
生事如浮萍。
左手持蟹螯,
右手执丹经。
瞪目视霄汉,
不知醉与醒。
诸宾且方坐,
旭日临东城。
荷叶裹江鱼,
白瓯贮香粳。
微禄心不屑,
放神于八纮。
时人不识者,
即是安期生。
李颀诗鉴赏
张旭是盛唐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他继承东汉张芝“联绵草”的风格,独辟蹊径,成为狂草一体的开山鼻祖。相传他喝得大醉才开始作书,狂叫奔走,以致头发濡墨,创作状态近于疯狂,因此又得“张颠”
的诨号。张旭的书法,与李白歌诗、裴剑舞,在当时共称“三绝”,但这样一位天才的书法大家却终生坎坷,穷困潦倒。李颀在仕途上有与张旭相似的遭遇,二人又都喜好黄老之术,因而意气相投,交谊深厚。
他的这首赠诗以真切的感受和细腻的笔触,从多种视角展示了张旭的精神风貌。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开始两句就概括出张旭最大的特点。以酒破题,将张旭艺术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支柱道出。嗜酒的狂草书法家,性格必然豁达,人一豁达,也就拙于钻营,自甘淡泊;嗜酒如命,难免不治生事,身无长物。因此一个嗜酒,一个豁达,就注定了张旭的一生的命运。但从另一角度说,这两点却是张旭之所以为张旭的缺一不可的条件。内心的豁达和外在的嗜酒,是构成张旭既幸又不幸两大因素,李颀真可谓与张旭相知至深了。
接下来六句,介绍了张旭出神入化的艺术造诣——书法。“皓首穷草隶”一句,写出张旭孜孜以求、竭尽终生献身于书法的痴狂和敬业精神。“太湖精”是张旭的另一绰号,诗人用这一绰号概括张旭之魂,同时也体现两人的亲密关系。“露顶”以下四句着重刻画张旭作草时的情状,抓住特征,详略得当,寥寥几句,仿佛一幅传神的速写,使书圣创作时的忘我之态跃然纸上。写得兴起,竟洒向壁上,运笔星驰,天地也为之低昂。这四句真是有声有色,精彩纷呈。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云:“(旭)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战斗歌舞、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将草书作为宣泄情感的方式,而李颀的这幅速写使我们既看到了张旭痴狂的外在形态,也看到了张旭复杂心态。
舍”以下六句,是对“豁达无所营”的具体描写:住的是不蔽风雨长满了野草的寒室陋舍,居处如此荒凉颓败,书圣却豁达坦然;反正浪迹萍踪四海为家,那还要这些干什么!轻描淡写的一句解嘲,虽能体现达观知命的生活态度,深寓其中的却是一种难掩的苦涩。及时行乐,消遣道书,其实都是无力与命运抗争的自我麻醉。“瞪目”以下十句,是说张旭整日处于懵腾迷离之中,始终半醉半醒,醒时觉得一种对生事无聊的麻木,醉时反感到一种对世态炎凉的愤激。因此时常邀朋呼饮,不惜倾其所有,相期一醉,通宵达旦!尽管区区俸禄未必能畅饮尽兴,但心游万仞,神骛八极,难道还有比这更痛快惬意的吗?不知情的旁观者,只道是一班神仙中人。诗歌就在这种“同销万古愁”的热闹场面中结束。
李颀的诗,善于捕捉人物情态特征,描写惜墨如金,但人物形象却立体而丰满。表现了很高的诗艺。
别梁锽
李颀
梁生倜傥心不羁,
途穷气盖长安儿。
回头转眄似鵰鹗,
有志飞鸣人岂知!
虽云四十无禄位,
曾与大军掌书记。
抗辞请刃诛部曲,
作色论兵犯二帅。
一言不合龙额侯,
击剑拂衣从此弃。
朝朝饮酒黄公垆,
脱帽露顶争叫呼。
庭中犊鼻昔尝挂,
怀里琅玕今在无?
时人见子多落魄,
共笑狂歌非远图。
忽然遣跃紫骝马,
还是昂藏一丈夫。
洛阳城头晓霜白,
层冰峨峨满川泽。
但闻行路吟新诗,
不叹举家无儋石。
莫言贫贱长可欺,
覆篑成山当有时;
莫言富贵长可托,
木槿朝看暮还落。
不见古时塞上翁,
倚伏由来任天作?
去去沧波勿复陈,
五湖三江愁杀人。
李颀诗鉴赏
在盛唐诗人中,李颀特别善于人物素描。他能用寥寥数笔中为人传神写照。《别梁锽》并非一首送别诗,而是为梁生造像。
梁锽是一位穷途落魄而又豪放不羁之士。诗的首四句就是这人物的亮相。“梁生倜傥心不羁,途穷气盖长安儿。”长安少年素以豪侠闻名,而梁生途穷时,非但没有人穷志短,反而有气盖英豪的长安少年之浩气。“鵰鹗”是两种善搏击凡鸟的猛禽,梁生“回头转眄似鵰鹗,有志飞鸣人岂知!”是以猛禽喻人,不仅体现超凡脱俗非平常之辈,而且能使人物桀骜不驯的情态跃然纸上。说明梁锽一旦“飞鸣”起来,必能冲天而惊人。
以下六句追叙梁锽先前遭遇挫折的经过。以后,“虽云四十无禄位,曾与大军掌书记”句,说明梁锽曾以布衣身份入佐戎幕。然而象他这样倜傥不群的人物,非遇知人善任者,是很难与俗辈相投的。“抗辞请刃诛部曲,作色论兵犯二帅”,说明梁锽坦率直言,冒犯权威,召来祸殃,成为平庸上司的眼中钉。然而他又岂是苟合取容的人!“一言不合龙额侯,击剑拂衣从此弃。”汉代韩说以校尉击匈奴,封“龙额侯”,这里用来代指当时军帅。“合则留,不合则去”,才是大丈夫之行径。“击剑拂衣”四字,何等豪气!真是“威武不能屈”。以上六句实际上是通过一个典型事件,刻画了人物的个性。
紧接八句,写梁锽落魄后的狂放行径。“黄公垆”即黄公酒垆,晋代名士嵇康、阮籍等人的纵饮场所,此处代指酒家。“ 朝朝饮酒黄公垆,脱帽露顶争叫呼”, 表面放浪形骸不拘礼法。实际又何尝不是一种苦闷的发泄。“共笑狂歌非远图”—— 这样下去终非长久之计。说到令人气短之际,诗笔又卓然一调,写道:“忽然遣跃紫骝马,还是昂藏一丈夫。”在骝马这样偶然的生活细节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梁生志向并没有被落魄的生活消磨。他一有机会就跃跃欲试,决非一蹶不振之徒可知。
“洛阳城头晓霜白”以下十句写梁锽在洛阳的困顿,并预言他穷极必变,前程不可限量。“洛阳城头晓霜白,层冰峨峨满川泽”,这是冬天严寒的实景,又是一个象征性的境界,说明环境恶劣。然而梁生不作愁苦之态:“但闻行路吟新诗,不叹举家无儋石。”
以下六句是诗人的慰问和预言,又似是梁生“新诗”
自身包含有的意味:“莫言贫贱长可欺,覆篑成山当有时;莫言富贵长可托,木槿朝看暮还落。不见古时塞上翁,倚伏由来任天作。”这里借用《淮南子》“塞翁失马”的寓言和《老子》“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的名言,阐明贫贱与富贵将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的哲理。贫困不足悲,富贵不足恃。尽管如此,怅惘失落之情难以释怀,所以终篇二句谓梁即将往游东南,不免生出客子飘零之感。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使“别”字有了着落,使诗篇富于同情。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失职而不失其志的贫士的丰采。
诗人通过典型事例的选用和层层渲染,使笔下人物跃然纸上,形象生动性格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