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名著精华全集》目录 > 正文
分享到:

哲学类(1)  > 返回《中国名著精华全集》目录

世界名著每日读(ticesmall):世界名著网微信版,读名著看文章更方便,等待你的到来!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即刻关注>>

李耳:《老子》

春秋时候(前五七○左右),一位“名耳,字聃,姓李氏”的哲人,被称为老子。

英国哲学家罗素到中国来的时候,有人向他介绍“老子”,并翻译了几段给他听,他听了大为惊叹,几乎不相信中国古代思想家竟有这样的奇妙言论!

《老子》言论的奇妙,有思想史常识的人,都一致同意。但是《老子》一书,行文大古奥,造句大离奇。其中许多高深的哲理,都蕴藏在这种古奥与离奇之内,想要对哲理登堂人室,必得先通过这一关不可,这下子就难倒许多人,使许多人望而却步,不得其门而入。

历来想打破这一关的人很多,有的从文字学入手、有的从训诂学入手、有的从校勘学入手、有的从文法学入手、有的从笺注入手、有的从义理入手。……各类解老、喻老、说老之书,历朝各代都有。但真能适合现代人读,且用新方法加以阐述者,倒不多见。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到一九七四年初,中国大陆出土了帛书《老子》两种,提供了极好的帮助。它们证明了过去的许多校勘学、训诂学,都错了,这倒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孔丘:《论语》

孔丘(前五五一~前四七九),字仲尼,山东曲阜人。他被尊为孔子。

《论语》主要是记录孔丘言行的一部书,也附带记录他的弟子的言行。它的成书,不在一时,也不成于一人。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是“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而来的;赵翼《陔余丛考》说:“语者,圣人之遗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先秦古书中引孔丘的话,引就引了,但不提《论语》。《论语》两字的出现,是以后的事。崔述《洙泗考信录》列举《论语》累积成书的证据,是可信的。

《论语》传到西汉时候,已经有三种本子,就是“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后来前两种失传了,“鲁论语”也残缺了。最早的《论语》本子,已经如此,后代本子的失出失入,当然更不消说了。

《论语》既然不过是孔丘的语录、孔门师徒的谈话录,所以它的形诸文字,就不可只就字面上拘泥,而该想到谈话当时的情况。当然那种情况我们不能深知,记录也容易有错误,所以我们读《论语》、研究《论语》,应该带着闲适的心情去看它的真与伪、它的一致与矛盾,而不该抱着严重的读经态度,去想“道贯”它。

列御寇:《列子》

列御寇,被称为列子,是春秋后期人,比孔子晚七八十年。比庄子早一百年。他住在郑国,郑国宰相子阳曾送他吃的,他不要,后来子阳为人所杀。他好像是跟当道不合作的。

<

本章:1/6  【上页】  【下页】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返回目录  我读过的

大家正在读 >>  

热门名著推荐